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如何做到不涉及帮信罪,怎么才算帮信罪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09-27 11:15:06

又是一个毕业季,一大批大学生将步入社会。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你刚毕业,就有沦为犯罪的风险,你一定要知道一个罪名叫“帮信罪”,也许好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信诈骗高发,也出现了一些与电信诈骗等有关的新型网络犯罪,也就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

“帮信罪”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一个罪名,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一种犯罪活动。

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帮信罪”就是帮助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提供支付结算,为这些犯罪活动提供“洗钱”帮助。

“帮信犯罪”简单易学,通过下载非法APP软件 ,为非法的电信诈骗平台、非法赌博平台,提供资金转移帮助,由上游犯罪通过平台转入大量资金,再由犯罪嫌疑人通过支付宝、银行卡将资金转到指定银行账户,再通过指定账户分别转给上线,这就是所谓的“跑单”、“刷流水”。这种做法,就是为赌博网站、电信诈骗网站的上游犯罪支付结算提供中间环节的服务。

大部分此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出租、出售自己的“双卡”(银行卡、电话卡),有的将支付宝、微信账号甚至手机直接给电信诈骗组织使用,进行转账交易结算,可以轻松从中获取上家的“返点”手续费。这种下载APP,然后通过平台,利用自己的银行卡等提供资金结算,获取“返点”的方式,技术难度不大,操作简单易学,收入较高,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很容易参与其中,也有不少大学生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随着司法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的力度加大,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案件数也快速增长,据检察机关通报的数据: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帮信罪”的人数近13万人,位居刑事犯罪第3位。

从参与犯罪的一些判例来看,这些犯罪人员年龄大多在20—25岁之间,有一部分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

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这种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也不注重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而被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所利用。

为了避免参与“帮信罪”活动,大家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千万不要为了利益把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U盾、对公账号、手机卡等出借、出租、出售给他人,这样的后果是,既要影响个人征信记录,还要沦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网络犯罪的帮凶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 买一昼星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