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村主干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隐秘的角落评分豆瓣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1-22 14:41:08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村主干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隐秘的角落评分豆瓣】,以下3个关于【村主干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隐秘的角落评分豆瓣】的信用卡逾期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信用卡逾期知识。

  • 母亲的“百果园”充满希望,我却忧心忡忡丨回乡偶书
  • 《隐秘的角落》配得上9分吗?细节太加分 | 娱论
  • 浅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之调解
  • 母亲的“百果园”充满希望,我却忧心忡忡丨回乡偶书

    7月中旬,期末考试等事情结束三五天,我就乘坐客车回到30公里外的老家,准备待几天。孰料,一天之后,我又被迫“返城”,临别时对母亲说:“过几天再回来,弟可能要下个月才回来。”看到母亲失望的眼神,我还是得踏上行程,不过心中暗自决定早日再回。

    28日上午,我背上行囊,带上电脑,终于再回故乡。母亲照例是到街口接我回家。吃过午饭之后,稍作休息,我便迫不及待地到房前屋后看看:三伏天的夏季,蒸锅一般的四川盆地,太阳不是一般的火辣,让人不敢在阳光下体验“足蒸暑土气”,恁是这般,我也没有放弃给母亲的“百果园”拍照,留作纪念。

    母亲的“百果园”位于房前屋后的边角土地和菜园土埂之上,从来没有享受到果园的待遇,却总是充满希望。一年四季,或是“百花齐放”,蜂蝶萦绕,好不热闹,或是“百果满枝”,垂涎欲滴,令人惦记。

    今天“百果园”里的主角当属梨和柿。

    我家的梨树大多位于屋后的土埂上,“一”字排列,数量在十余株,树径多在10厘米以上,品种分为青皮和褐色。今年的梨比较多,加上母亲放养式管理,所以个儿稍小,颜值偏低。即使是个儿偏大、果实白嫩的青皮梨,也失去往年雄风,被迫牺牲“块头”,保证数量。

    和梨树遥相呼应的是一棵挂满青果的脆柿子树。它位于土埂数米开外的一角,独自在此顽强生长十多年,显得孤寂而冷清。是的,它紧挨着竹林,毗邻两座坟墓,所以平时很少涉足。另外,在一定时期内,它是我家的“特产”,成为朋友们眼中的“稀罕物”,市场上更很少出现它的身影,直到最近三五年才在超市露面。

    紧挨着梨树的是三五株核桃树,青色的果实躲在层层绿叶之间,仿佛娇羞的少女。

    放养式管理下,挂在树上的青皮梨、脆柿和核桃。(张宏/图)

    房屋前后还有桃、李、柑橘、枇杷、石榴、葡萄和无花果。此刻的它们,或撒娇卖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养精蓄锐,等待属于自己的时刻。错过桃李芬芳、桔柚飘香,错过石榴花开,尚有葡萄和无花果。

    葡萄算是家里最“高贵”的水果,母亲破例给它搭建了支架,一串又一串的青葡萄隐藏其间,淡淡清香,略带酸味,算是最好的报答。和葡萄相邻的是一棵“最贱”的无花果树,阳光灿烂,顽强长成一片“小树林”。它的主干上布满虫蛀的伤痕,枝丫却是绿意盎然,一颗又一颗青色的无花果点缀其间,果叶相依、密密麻麻,成为亮丽风景。

    最“高贵”的葡萄和“最贱”的无花果。 (张宏/图)

    距离最远的当属百米开外菜园旁边的米枣和柚子。米枣尚未完全成熟,抵挡不住诱惑的我,早已品尝其味。一个又一个硕大的青柚,欲藏在树枝间隙,结果是弥彰。

    菜园旁边的米枣和柚子。(张宏/图)

    这就是母亲的“百果园”,一年四季,或是果香扑鼻,或是硕果满枝,保证我们回家就能吃到正宗的纯天然、绿色水果。

    其实,母亲还有建设中的“百花园”,一柱擎天的蜀葵,惹人喜爱的月季,还有几株不知名的,它们共同构成新的风景线。

    和母亲相伴的除了瓜果、花草、家禽之外,还有麻雀、斑鸠、燕子、青蛙、小水鸟、鸳鸯、白鹤、野鸡……

    其中最大胆的要数斑鸠。每当粮食收获季节,比如此时水泥院坝中的玉米、花生等等,就成了它们觊觎的目标,一旦确定“四下无人”,便从树枝一跃而下,慢悠悠地享受“偷吃”的感觉,有时甚至呼朋引伴,三五成群,“鸠行天下”。一想到它们从《诗经》中走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我也就不忍心赶走,只在心中发出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我食!”

    感情最深的要数门前池塘中的不知名小水鸟。个头约摸二三两,像小号雏鸭,三五成群,游弋池塘,嬉戏打闹,好不热闹。有几次,我都想用手中的相机,拍摄这些出现多年的“小伙伴”,给它们留下一张美丽的倩影,孰料都不理想。今年发现还有一对鸳鸯在池塘安家,甚是欣喜,然而“新欢”“旧爱”都是最爱,它们共同成为水面精灵。

    门前的池塘住着水面精灵。 (张宏/图)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母亲说去摘屋后的花生。于是,我们开始了两个小时的扯花生和摘花生。沙质土壤,加上两三天前一场及时雨,双手稍一用力,花生就破土而出。然后或亲手摘落,或背篓边沿拍落,不一会儿竟然就收获满满两箩筐。

    在干活儿的同时,母亲就和我聊天讲述村子的变化,家长里短、东邻西舍、远亲近戚,主题不外乎是婚嫁丧娶、红白喜事。每当这时我心情总是沉重的,因为而立数年尚未婚,父母也已六十左右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被拐卖近30年的彭某回家探母。彭某和我是同龄人,在六七岁的时候于上学途中失踪,此后都是杳无音信。这得感谢政府和公安民警,才让他们能够团圆。

    家乡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村村通公路连接到户,解决交通发展瓶颈。“雪亮工程”构建县、乡镇、村、农户四级联网联控视频监控网络,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田地的流转承包,家里享受一千多元的补贴。母亲还在“建筑队”做小工,每月还可以增加一笔收入。水电气网到户,太阳能热水器安家,小型农机入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甚至出现“雉飞在院、白鹤戏塘”的现象。

    村里被承包的农田。(张宏/图)

    火红生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常年辛苦的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母亲也开始“栽花种草”享受“美”的熏陶。然而,我却忧心忡忡。母亲说前两三天,她分三次去隔壁两个镇卖梨子,分别以两元、一元和五角的价格,售得四十多块钱。是啊,母亲“百果园”里的常客应是子辈、孙辈、曾孙……然而我们常回家看看的次数有限,我的个人婚事更是遥遥无期。

    这可能也是农村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婚姻问题,或是男子愁娶,或是年轻离异。我们当地的彩礼算是合理,不过房子、车子、票子、家境、颜值、前途等等也是女方的重要参考因素,综合起来也是很大一笔开销。像我一样,物质条件一般,工作相对稳定,加上“形貌短小”“讷言拙行”,以致今日而无解的也有。也有一些是年纪轻轻就离异、再娶、再离异,留下无辜的单亲孩童和关系更加复杂的重组家庭。

    其实,我更担心的是,同龄人中缺少“母亲”一样的“接班人”,坚守新农村,建设新生活,巩固“脱贫攻坚”,见证“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许,同辈中不乏“母亲”一样的辛勤劳动者,不过更多的是“城市打工族”,长此以往,“农村无人”令人担忧。其实,乡村中的下一辈教育问题,从长远来看亟待解决,否则后患无穷,乡村振兴更是一纸空文。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合力,下一辈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疏于管理,爷爷婆婆(外公外婆)舍不得教育,以致生活习惯偏差,影响教育成效。乡村学校要用大量的精力矫正学生生活习惯,教会他们“吃好饭、睡好觉”,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教学效果受到制约。一些孩子在中考之后,就只好选择职中,然而作为“心肝宝贝”的下一代,如果不重拾“勤学”的作风,怎么能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和国家的政策支持?

    母亲的“百果园”是我回家的动力。我希望家乡有更多“百果园”,我希望“百果园”里有同辈的身影,我希望“百果园”里有下一辈的嬉闹。

    (作者为四川省三台县中学教师)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回乡偶书”,欢迎来信分享关于乡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张宏

    《隐秘的角落》配得上9分吗?细节太加分 | 娱论

    秦昊、王景春等人主演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在6月18日晚迎来了超前付费点播大结局(普通会员目前只能看6集),当前豆瓣评分稳居9分之上,说明该剧口碑并未崩塌。有人说,《隐秘的角落》抬高了国产悬疑剧的天花板,这个褒奖不算夸张,从叙事、美术、摄影到表演,《隐秘的角落》都真正做到了提高天花板的水准。

    该剧评分居高不下。

    该剧改编自悬疑小说家紫金陈的《坏小孩》。原著是一部基调阴暗的小说,其主题是小孩人性之中不为人知的“恶”,不免让人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著名小说《蝇王》。

    小说讲述的是,张东升因不满妻子提出离婚,将岳父母推下悬崖,恰巧被丁浩(剧中改名为严良)、普普、朱朝阳这三个孩子用摄像机录下来了。三个孩子要挟张东升拿出30万元交换记忆卡。与此同时,朱朝阳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从高楼推下,朱晶晶坠亡。一边是张东升在不断撒谎,一边是朱朝阳为了掩盖秘密在撒谎,谎言最终把孩子带往邪恶……小说以朱朝阳的“堕落”折射人性的深不可测,更以孩童的“堕落”折射社会、家庭、学校等环节爱的教育的缺失。

    显然这个故事不能直接网剧化了。《隐秘的角落》保留了小说的主干叙事,把三个孩子人性中晦暗的部分从表面上都剔除得一干二净。如何不正面书写孩童之恶,又能隐晦地暗合小说主题,考验的其实是编剧细节营造的能力。编剧必须能够骗过大多数观众——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光明的故事,但编剧又得在细节埋下伏笔——让迷影观众可以领悟到更深层次的用意。做到了前一点,那么它是一部8分剧,又能做到后面一点,《隐秘的角落》才配得上一部9分剧。

    原著《坏小孩》。

    剧中一再引用数学家笛卡尔死亡的两个版本,一个是美丽的真相(与公主相恋,是美好童话),一个是残酷的事实(被公主背叛,抑郁而死),朱朝阳问作为数学老师的张东升,他相信哪个版本?同样地,《隐秘的角落》也有两个版本,取决于观众相信哪个版本。在表层这个版本里,三个孩子单纯、天真、善良,朱朝阳没有成为第二个张东升,他最后时刻“悬崖勒马”,剧集有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尾。但在隐蔽的版本里,编剧以诸多细节暗示了朱朝阳的“黑化”。

    朱朝阳在离异家庭成长,父亲另组家庭,他一直渴望父爱。他一直是乖孩子、好学生,因为成绩是他获得父亲认同的唯一方式。在朱晶晶死亡后,朱晶晶的生母一直怀疑他,让朱朝阳没有料到的是,父亲也怀疑他。父亲请他吃甜品,送他泳镜,他开心得不得了,结果他意外发现父亲在套他的话、在偷偷录音。他假装不知道,开始用窝心煽情的话让父亲心生愧疚。

    这里观众可以有两个解读。朱朝阳那些窝心的话究竟是他“懂事”,还是他开始撒谎,并最终走向“腹黑”?只看到表层叙事的观众会相信,朱朝阳是善良的,但下一个镜头的细节——一只苍蝇落入乳白色的甜品里,隐晦地传达了主创者的真正看法。既是朱朝阳对父亲的信仰坍塌了,也是朱朝阳的纯洁被玷污了。

    苍蝇落入乳白色的甜品里。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省却了它并不会影响剧情的主干叙事,但类似细节存在,就让剧情存在“歧义”,并拥有更丰富的阐释空间。在朱朝阳身上,编剧编排了不少类似细节,从而实现剧集正能量外壳底下,与小说的主题暗合。

    《隐秘的角落》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张东升杀人了,这是一起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很显然,它不是一部以悬念营造取胜的本格推理剧,而是以案件刻画人性、反思社会问题的社会推理剧。此前很多社会推理剧最终都拍成了粗浅的“社会问题剧”,症结在于问题先行,人物只是反映社会问题的道具,他们在案件中缺乏有说服力的动机。《隐秘的角落》规避了这一窠臼,它依然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在人物细节上下功夫。寥寥几个精彩的细节,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张东升先杀害岳父母之后又杀妻,简直罪无可恕。但这个角色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杀人恶魔。在外人眼里,他一直是个好好先生,他也一直很认真地扮演这个角色。但他的好,一直是“讨好”。剧集一开篇那场满月酒的几处细节:红包是妻子桌底下偷偷塞给张东升的——经济权掌握在妻子手上,“你开我车吧”——车也是妻子的,饭桌上别人提到“男人没有野心就不算男人”——暗示他无能,均揭示了张东升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妻子和家庭给的,妻子离婚他会一无所有,所以他总是竭力讨好妻子和岳父母,一旦发现自己被他们抛弃了,他便走向疯魔。

    男主角的家庭地位低下。

    如果说本格推理聚焦的是案件本身的悬疑,那么社会派推理聚焦的则是人心的悬疑,它的魅力在于让观众看到,一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入他现在的命运牢笼的。再复杂的案件,都是人心构造出来的,因此人心可以比案件更复杂,社会推理派的可看性也不一定会逊色于本格推理。

    一部成功的悬疑剧,谜面的设置、细节的铺陈与人物的刻画缺一不可。当前市面上不少悬疑剧都可以做到自圆其说,谜面挺复杂、人物挺像那么一回事,但观众也只是将剧集当做打发时间的消遣,看完了也就看完了。《隐秘的角落》比它们多出的那一点点的东西,就是无所不在的细节。细节营造出了真实感,也让观众关注人物命运,悬疑剧也才能从虚拟进去现实,让观众反思——该如何避免“朱朝阳”成为下一个“张东升”?我们有解答了吗?

    □从易(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吴兴发

    浅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之调解

    湖南郴州市苏仙区法院 肖凌云

    调解是指由第三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说和,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在我国,依调解的主体不同而有四种不同性质的调解: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庭调解、人民调解,本文仅对法院调解进行论述。

    一、调解与诉讼的关系

    调解与诉讼的关系是最近一次民诉修改时研究的重大问题,调解和判决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两种基本方式,不仅表现在解决民事争议的形式上,而且整个程序两者都有不同。在修改民事诉讼法过程中,有关如何处理调解与诉讼的关系,我国学者的主要的意见和建议是:一是把调解作为诉讼的必经程序,或者称之为前置程序,一切民事纠纷或者某些种类民事纠纷只有调解不成的才能提起诉讼。二是在法院阶段单独设立调解程序,没有可能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进入审判程序,简称为“调审分立”。三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强制调解、片面追求调解率等现象,要求在民事诉讼法中对调解的适用作一定限制,至少不宜再加强。

    笔者认为,调解有尊重当事人意愿、程序简便灵活、自觉履行率较高等等的优点,所以其在民事诉讼法中进一步发挥调解作用是必要的。民事纠纷在不少情况下很难分清是非,所以要做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公正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案件审得好不好,主要看三个条件:一是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否,二是法官水平的高低,三是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强弱。三个条件中哪一个条件出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我们看到的审判结果,都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结果,是经过一审二审再审之后程序意义上的结果,除特别简单的民事案件外,不少民事案件换个法官换个律师有可能结果就有变化。我们当然不能否定生效法律文书,生效法律文书的效力要维护,但裁判总带有主观性,这就决定了某种程度上会出差错,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民事纠纷能调解的还是主张调解,毕竟调解结果是至少当事人的真实意见。退一步说,哪怕当事人有点不情愿,他还是签了字的,按照法律规定在送达之前他还有反悔的权利。调解和判决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两种基本方式,有些纠纷不采用调解办法,用判决来解决可能问题更大。

    2012年的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诉调衔接上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和法院外调解相衔接。民事诉讼法第194、195条规定,经基层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可以共同申请法院作出司法确认,裁定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二是法院的调解活动向立案前拓展。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理解这一条,主要把握三层含义:第一,什么是“适宜调解”,一是当事人愿意调解,二是主要是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小额诉讼等民事案件。第二,时间一般发生在起诉后立案前或者立案后不久。第三,调解工作由谁做,法律没有硬性规定,留有发展空间。

    新民事诉讼法在坚持调解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对“自愿”的含义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譬如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什么是自愿呢?当事人达成书面协议是自愿,双方一起要求调解是自愿,一方要求调解一方到场是自愿,法院或者调解组织提出调解,当事人不表异议、不拒绝的也是自愿。因此,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是“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做好调解工作,还有一个怎么理解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问题。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修改民事诉讼法过程中,有的学者认为这条规定有错,调解工作有时不需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水至清则无鱼”。理解民事诉讼法这一规定,必须把握三个界限。界限之一是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必须限于当事人的纠纷,不能扩大到当事人的其他事项。界限之二是仅限于当事人纠纷不够,还要看当事人有无诉求,要解决什么问题。虽然有纠纷,当事人不需要解决,调解人也不能越俎代庖。第三个界限是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有个合理尺度,比如离婚案件,一般说来,法律要求的基本标准,解决纠纷的基本事实查明就可以了。

    二、法院调解的模式

    2012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第122条新增了“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的规定,这标志着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进一步上升为立法理念。关于这一立法改变,我国不少学者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能动司法,形成“三调联动”,加强调解机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是中国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末以来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利用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时代潮流,大调解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出现都是出于缓解法院审判压力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纠纷解决的需求,减少诉讼程序的对抗性,维护当事人双方的长远利益和友好关系。同时能动司法和大调解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但必须注意避免能动司法可能引发的不利司法实践和后果。虽说有许多赞同的观点,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强调“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将使审判权的运行偏离宪法的规定,从而破坏国家权力的分工。同时“调解优先”,无异于是“调解为主”的翻版,既模糊是非,破坏规则之治,又违反了‘自愿、合法’原则,不能彻底解决纠纷,也无助于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最后,强化调解可能形成义务人无需充分履行义务的期待,导致久调不决的现象发生,降低了诉讼效率。

    在实践中, 我国的法院调解存在着以下主要的几种模式:1、诉前调解模式。其主要的做法是推出以“ 法官助理庭前调解制度、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制度、律师主持和解制度”的庭外和解为主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充分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不同类型的诉前调解模式,来供当事人选择最适应其要求和能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强调通过诉前以法院为纽带,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让当事人选择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调解人,来化解矛盾纠纷。通过诉前的调解活动, 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2、诉前委托调解模式。有针对性的委托同级的工会组织和妇联组织参与调解工作。在委托相关组织进行调解的过程中,法院事先给予相关组织在法律适用上的指导,事后对相关组织做出的调解意见进行审查,确保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法院充分地发挥上述委托调解组织熟悉法律政策、贴近单位和职工的优势,通过建立法院与相关组织的协调机制,使相应的案件得到圆满的解决。3、诉调衔接模式。通过这种机制整合调解资源,把大量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诉讼外。通过与司法行政机关协作,建立了基层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组织等诉讼外调解组织的联系,形成以人民法院为主干,司法所为纽带,村(居)调委会等非诉调处组织为基础的相互配合三级调解网络,通过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和依法确认非诉调解协议工作制度, 形成基层联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调解力量,实现诉讼调解与非诉调解的良性互动。

    三、法院调解的完善意见

    虽说我国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转变观念

    首先,我国的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制度具有深厚的传统,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主要方式,曾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从举证责任人手,逐步向程序的正规化和当事人主义的目标渐进,传统型调解模式的弊端也随之日趋暴露。调解制度一度经历了从“调解为主”到“着重调解”再到“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调解”的立法淡化过程, 毋庸质疑,从调解型审判模式向判决型审判模式过渡的改革方向是正确而必须坚持的。但“诉讼全能主义”观念的出现,是我国在对矛盾纠纷解决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方面的观念偏离。这不仅削弱了我们解决矛盾消灭纠纷的能力,也导致了诉讼全能主义无限扩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一种强调法律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趋势。当今的社会,我们绝对不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来看待事物,我们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一项制度的合理性,重视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灵活多样的手段柔性的程序来弥补司法审判实质合理的缺陷。我们应当在审判程序中来追求法律效果的实现,而通过独立于审判程序的A D R程序来追求社会效果,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主次分明, 分工明确, 互相协调配合的原则

    只有抓住这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我们需要认识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建设及其完善实施,都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充分协调。我们不能再继续保留那样一种任何事情都应该由法院一个部门来进行主导的做法。而应当因事制宜地采取灵活的手段进行把握和处理。只有这样,纠纷解决机制的框架才是完整的。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法院调解机制实体和程序方面的规定

    首先, 加快进行调解机制的立法,构建法律基础。任何一个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在立法上构建起一套尽可能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体制,而且要求法律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与社会已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诉讼观念相配合、相协调。其次,法院应重新定位。目前全国大部分法院仍然实行调审合一的传统模式,许多法官仍然普遍存在将调解视为法院的职权和与审判并行的结案方式而非当事人自治解决纠纷的传统司法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基层法院并未意识到此番重提调解不是最高法院放弃了从调解型审判模式向判决型审判模式过渡的改革方向,而是修正纯粹法治主义,对调解制度在新时期否定之否定的重构。许多法院又重新给审判人员下达强制性的调解率指标, 并将此作为实现“ 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 这种无视审判内在规律的做法使基层法官对”走回头路” 困惑不已,甚至认为这是法院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宜告失败的重要标志。对此英国司法ADR模式值得借鉴。英国采取了“大力支持,谨慎介人”的模式,即不倾向于直接向当事人提供调解,提出了所谓在司法调解实践中维持审判机关纯洁性的观点。最后,应当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化的措施来鼓励当事人选择调解程序解决矛盾纠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低廉的费用成本来鼓励当事人选择适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四)注意调审分离

    “调判结合”是我国法院长期采用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但调解与审判至少具有12个方面的不同面相,是本质上存在重大区别的两种纠纷解决机制。我们认为将调解与审判分离才符合各自的规律,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对于调审分离的路径,李浩先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

    第一、人员分离:调解员与审判员。人员分离是调审分离的关键之所在。人员分离意味着对于同一个诉讼案件而言,调解人和裁判者不得为同一人,调解人不再享有对同一案件的裁判权。目前我国实践者,对于人员分离依然存在问题的是,一些法院受理案件后由速裁庭进行调解,或者案件交到审判庭后的调解,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调解与审判还是合一的。比较好的做法也许是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调解庭,从法官中选生活阅历丰富、善于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调解能力强的人担任调解员。调解一般在开庭前(包括立案后的调解和审前准备程序中的调解)进行,也可以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进行。在审前准备和庭审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申请调解或者法官认为适合调解且当事人也同意调解,审理案件的法官可以中止诉讼程序,把案件交给调解法官调解。调解成功的,纠纷就此解决,调解不成,案件再回到审判法官。当然,人员的分离也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如果双方当事人一致要求或者同意由原来的审判法官主持调解,就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对此,在程序上可作如下设计:如果双方当事人一致以书面方式要求由审判法官进行调解的,由审判法官进行调解。

    第二、程序分离:调解程序与审判程序。调解在程序上也应当有别于审判程序。只有通过分离,当事人和法官才能清晰地了解和意识到自己处在哪一种程序中,从而实施与该程序的性质相吻合的行为。在调解程序开始之时,主持调解的法官应当向当事人释明调解程序的特点,这对于那些既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庭经历又未委托律师代理的当事人尤其必要。

    第三、地点分离:调解室与审判庭。调解与审判在空间上进行分离也很有必要。审判的结构是等腰三角形,这就决定了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坐在两边,法官的审判席要在中间,以突出和强调双方当事人的对抗和法官居中裁判;另外,法庭是依法裁判的场所,所以法庭在外观和色调上都要尽可能庄严肃穆;调解是一种旨在寻求当事人合作的纠纷解决方式,在空间上需要尽可能去对抗性,营造和谐的气氛,所以无论是调解室在背景的布置上还是在人员位置的安排上都应当不同于审判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村主干假离婚有什么法律后果,隐秘的角落评分豆瓣】,是否是您想找的信用卡逾期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