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小常识

南平厉害的刑事赔偿律师推荐(福建南平律师事务所排名)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洁妹儿 刑法小常识 时间:2023-05-18 08:29:39

南平厉害的刑事赔偿律师推荐(福建南平律师事务所排名)

编者按

黄佶喆,现任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庭庭长。从事法院工作26年来,他始终对审判事业充满热爱,信念坚定、忠诚为民,秉公执法、甘于奉献,精通业务、从严律己。由于长期高负荷、高强度工作,身体严重透支,今年4月1日,他在工作活动中突发疾病,历经3次手术抢救、2个月的ICU治疗,方脱离危险期。

6月17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向黄佶喆同志学习活动。为进一步营造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氛围,向社会展示法院队伍的时代楷模、时代正气、时代风采,引导干警对标先进找差距、补短板,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教育整顿成果转化,近期,我院将推出黄佶喆事迹系列报道。

“他只说了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

“姓黄、属牛,又踏实肯干,大家都称他‘老黄牛’......”

“不论谁在开庭、开到几点,只要没结束,庭长都不会离开......”

“黄法官解决了我们一个家庭的困难......”

身边人谈到黄佶喆,还是那么鲜活硬朗,谁也没想过他会突然“倒下”。4月1日晚,黄佶喆在工作活动期间突发脑出血,当晚,他就经历了两次开颅手术;此后,又进行了一次手术,历经长达2个月的ICU治疗,方脱离危险期。

“有庭长在,我们都非常安心”

时针回拨,4月1日上午,黄佶喆像往常那样,早早就坐在了办公室。

“那天是我的庭,但庭长却比我还早到。看到他在,我一下子安心了许多”,承办案件的郑法官回忆道,当天上午开庭的案件,由于被告人刚因其他刑事案件,正在千里之外的贵阳某监狱服刑,加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案件何时能够开庭,成了令郑法官头疼的“大难题”。

为了案件能够顺利进行,黄佶喆让郑法官只管专心阅卷、吃透案情,其他事情让他来做。经过黄佶喆多次的汇报、沟通、协调......终于,开庭时间定在了4月1日上午。

“头疼是老毛病了,这几天都这样,问题不大,你安心去开庭吧”,开庭前,郑法官在走廊上遇到了黄佶喆,满头白发加上熟悉的“风油精”味道,更令她感到心疼。但对于庭里人的关心,黄佶喆总是叫他们放心。整个庭审期间,黄佶喆一边在办公室翻阅着自己的案件,一边盯着电脑庭审系统的直播画面,一直到庭审结束。

就这样,郑法官的“大难题”解决了。当晚,开了一天庭的郑法官正想好好休息,却听到了庭长“倒下”的消息,那一刻,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庭长,黄佶喆像是全庭的“定心丸”。长期以来,不论庭里谁在开庭、开到几点,只要庭审没有结束,无论多迟黄佶喆都坚守岗位,一边关注庭审进度,一边处理工作事务,最早到岗、最迟离开成了他的工作常态。“只要他在,我们感觉任何困难都能解决”,成为了建阳法院刑庭全体干警的共鸣。

“凭良心做事,是他的人生格言”

在黄佶喆办公桌的席位牌上,“凭良心做事”这简短而有力的5个字,被他写在了格言一栏。他始终认为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办案、做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

黄佶喆同志始终把好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从不放松自我要求。对庭里的干警,他也是如此。审判任务重时,庭里干警会发出“理论学习能不能缓一缓、松一松”的声音,他就结合庭里年轻干警多的特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庭务会、茶话会等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带动全庭干警一起学。

对组织部署的任务,黄佶喆也从不讲困难、不提条件、不发怨言。2018年,刑事庭作为职能部门,必须承担起一项重大审判任务。而当时的刑事审判团队,包括法官助理、聘用制书记员在内只有7人,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他虽然有面露难色,但只说了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分管刑事审判的院领导清晰的记得,找黄佶喆布置任务时的情景。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5 2”“白 黑”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有重大审判任务时,黄佶喆甚至直接“住”进了法院。据他的家人回忆,那段时间,家里人最长连续一周见不到黄佶喆人影。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刑事审判团队高质量完成了这项任务,期间审结的12件重大案件,无一改判、无一发回,成为了全市法院的“佼佼者”。

“要学会看案件背后的鲜活人生”

“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他人鲜活的人生,刑期是一个能够影响每名被告人一生的‘特殊数字’,绝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

这是黄佶喆经常对庭里干警说的一句话,也体现了他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心系百姓,情牵群众的公仆情怀。

“当时,抱着一线希望,我把家庭困难告诉了书记员,书记员说会帮我反映给承办法官。过了两天,我就接到了黄庭长的电话。”这是一件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被告人黄某的回忆。

2019年5月,黄某在驾驶货车时发生事故,造成一名被害人死亡。虽然黄某承担的是主要责任,被害人家属也得到了保险理赔给予了谅解,但黄某在十年前有前科,公诉机关未提出适用缓刑的建议。

本是一件十分简单的案件,但在书记员转达了黄某的困难后,黄佶喆意识到不能轻易“下判”。

电话上,黄佶喆耐心的跟黄某交流,了解具体情况。此后,又进行了多次走访。原来,黄某的父亲前几年因脑血栓导致偏瘫,他的几个兄弟长期在外地生活,承担照顾父亲的责任也落在他头上。同时,事故发生后不久,他的前妻也被查出患有脑癌,生活不能自理,黄某虽然和她离婚了,但仍然只身一人承担起了照顾的重任。而那部肇事车和运输工作,就是他们全家生计来源。

考虑到黄某的种种情况,加之他在事故中没有其他加重情节,经调查评估也无社会危险性,黄佶喆最终依法为黄某适用了缓刑。既让黄某可以继续照顾父亲和前妻,也让他有一次矫正改造的机会。

“身边同事都叫他‘老黄牛’”

身边人都叫黄佶喆“老黄牛”,一方面是因为他姓黄、属牛,被取小名叫“黄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无论在哪个岗位,始终恪尽职守,踏实肯干,甘于奉献,经常把“最难啃的硬骨头”留给自己。

作为庭长,黄佶喆始终带头办案,挑难案办。2016年以来他办结各类刑事案件400多件,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市刑事法官前茅。

2019年,建阳法院接连受理了2件“大案件”,两个案件卷宗近300册。快垒成墙的卷宗,加上时间紧、涉案人数多、社会关注度高,案件必须要高质高效,办成“铁案”。作为刑庭的庭长,黄佶喆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这2件案件的主审工作。

“第一次参与这么大案件的审理,很慌张,也很担心。庭长当时拍了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怕,有他在,让我当做一次对自己磨炼”刑庭年轻的黄法官参与了其中一个案件的审理。

黄法官回忆,案件第一次开庭时间就长达4天,每天从上午八点半持续到晚上十点。黄佶喆作为审判长,为保持庭审连贯性,在庭审期间他连水都不敢多喝,几天下来喉咙损伤严重。宣判前一日,喉咙甚至一度“失声”。

“前一晚,我们还在担忧宣判能不能正常进行;但第二天,他的声音竟然恢复正常了,我们都很惊讶”黄法官说道,一直到后续他们才知道,黄佶喆竟是当日上午,偷偷前往医院注射喉咙“封闭针”后返回单位,确保了准时宣判。

对审判事业保持着一份挚爱,珍视自己的责任,黄佶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

“他是一名典型的‘学习狂’”

“别人吃饭玩手机,都是看新闻、看短视频;他却是看法条、看案例”在黄佶喆爱人眼中,他是一名典型的“学习狂”。每天上午送完女儿后,他都会提前半个多小时到单位,而这半个多小时就是他晨读时间,学法条、看判例,在工作群内与庭内干警学习交流分享。

“这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他总是能很快抓到点子上。”在建阳的政法系统中,当遇到各种新型疑难复杂的案件或有吃不准法律问题时,第一个会想到的人就是黄佶喆。

上级法院的同仁也评价,黄佶喆的文书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有说服力,特别是一些疑难新型案件,他不凭经验判案,总能找到准确适用的法条做支撑。

工作再忙,黄佶喆遇到好的案例,也会亲自动笔,写成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他撰写的卓某成等强奸案,就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

学有所思,敢于创新,也是他的一个强项。为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黄佶喆大胆尝试刑事速裁格式化审判模式,对轻刑案件采取集约化审理、适用“表格式”刑事判决书,极大提高了此类案件的办理速度。自2020年4月启用该模式以来,已累计发出“表格式”刑事判决书174份。

“请得动,你去请!”

黄佶喆始终坚守拒腐防变的防线,告诫自己和身边人要严守纪律规矩,纪律面前做到铁面无私,与律师、当事人保持“亲”“清”关系。

对于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黄佶喆不仅自己严格遵守,在办案中杜绝人情干扰,而且也从不干预过问他人案件。对庭内干警也极其严格,每次都强调“有人打招呼,我来当坏人。”

黄佶喆总是强调法官与律师相互尊重的前提是彼此遵守规则。在建阳的“律师圈”,大家对黄庭长的为人都赞誉有加。建阳一律师事务所的林律师回忆:“有律师朋友们问我,能不能让我牵头,邀请黄庭长吃个饭。我都不假思索地回复他们‘请得动你去请’!”

虽然被律师称为“请不动”的法官,但黄佶喆始终能够保障律师依法执业权利,每个案件确定辩护人后,都第一时间通知律师阅卷,为他们执业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律师行程安排存在冲突,他也会合法合理的帮助协调。

黄佶喆的一贯作风也影响了家人。此次,黄佶喆突发疾病,许多律师、法律工作者出于敬重,自发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其家属均婉拒接收慰问红包或礼品。

结束语

在领导眼中,黄佶喆是不叫苦不叫累、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好同志;在群众眼中,他既有铁骨铮铮,又是柔情满怀的好法官;在同事眼中,他是毫不保留、能帮就帮、倾心相助的好战友。

衣柜里的法袍熨得平整,法徽熠熠生辉,我们一道,等着他的回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