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找律师调解劳动纠纷,找律师调解劳动纠纷多少钱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17 13:02:10

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如果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话可以申请劳动仲裁,那么劳动仲裁程序应该怎么走,如何维权?徐宝同律师团队根据处理劳动纠纷的经验,并从法院审理的角度提出了实务建议,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一些帮助。

一、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形式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按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副本。法律对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有特别规定的,按照特别规定计算。

1.劳于劳务派遣工的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后应告谁?

劳动纠纷如何维权

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应当将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列为共同当事人。

2.劳动者在单位实行个人承包工作时,应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的,应当将承包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列为共同当事人。但是,如果施工合同的实际施工人与个人承包人发生争议,应当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解散、停业等,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应该告诉谁?

有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停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用人单位及其出资人。组织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4.发生劳动争议后,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劳动者应该起诉谁?

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以合并或者合并的用人单位为被申请人。用人单位分立的,分立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的,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被申请人;用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后,对承担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单位不明确的,以分立单位为共同申请人。

5.由于用人单位不按本人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工伤待遇较低,应如何处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如果员工因工负伤,一些工伤福利,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按其工伤发生前12个月的平均月工资支付。如果雇主未能支付社会保险费根据雇员的实际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福利将低于根据雇员的实际工资计算的金额,这属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福利差额,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范围。在这方面,工人可以向当地社会保险审计部门投诉。经核实,当地社会保险审计部门责令单位根据实际工资收入重新核定缴费基数,补足社会保险。同时,申请工伤保险部门重新核定工伤待遇标准,弥补差额。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保险审计的时效为两年,逾期不予受理。

一、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交证据材料。

1.仲裁申请(详细说明申诉理由和要求)

2.申请人身份证明及复印件。

3.有委托代理人的,应当提交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并提交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者资格证明复印件。如果代理人是律师,应提交律师事务所的相关资格证书、信函或法律援助公函。

4.被申请人的登记资料。

5.当事人送达信息确认书。

6.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劳动(就业)合同、登记表、工作许可证、工作许可证、工作卡、工资支付证明、考勤记录、押金收据、处罚证明、社会保险单、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证明等。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1.工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用人单位姓名、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姓名;

2.仲裁请求和事实的理由;

3.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劳动纠纷如何维权


、申请和受理。

1.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受理的决定(提交的材料应当齐全)。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送达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决定受理的,应当组成仲裁庭,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可以在法庭前或者法庭上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庭组成人员提出回避申请。

2.申请人可以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3.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

开庭裁决。

1.仲裁庭应当在开庭前五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和地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应当按照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可以对被申请人作出缺席裁决。

2、仲裁庭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案;如果案件复杂,需要延期,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期期限不得超过15天。如果在审判过程中出现法律情况,经批准后,案件的审判可以暂停或延期。

徐宝同律师,上海锦坤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国际律师协会(IBA)理事,亚洲代替性纠纷解决调解中心调解员,中国仲裁员,泰国国际仲裁中心(THAC)仲裁员。徐宝同律师团队专注公司、商事、股权、合同诉讼及仲裁争端解决,十余年法院审判实务及规则研究经验。本文不能视为对特定案件的法律建议或意见,仅为笔者团队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法院的裁判规则。如你遇到法律问题,可以联系徐宝同律师,获取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