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交通事故小孩掉牙怎么办,小学生伤人怎么处理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0-06 09:08:11

这一刻,平安才孩子最大的幸福。

昨天,北京某小学发生一起男子伤人事件,共20名孩子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重,多家媒体正在跟踪报道。

每当此类事件发生之后,家长圈都会掀起一场安全教育的热潮。如何在校园暴力事件中逃生、如何防止校园欺凌、如何防止性侵害等等。事件越触目惊心,朋友圈就越波涛汹涌,相应的对孩子的教育深刻度就越强。

是的,这一刻,平安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而我们必须为孩子的安全负责。

对于“大事”,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

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就在这个小学的另一个校区,当她得知此事时,决定放学要给孩子做心理辅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毫不吝惜的将暴力的现实展示给孩子,把防范保护的方法传授给孩子时,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么?与之有关的孩子受到了直接惊吓,需要心理辅导,那远在天涯的孩子,就要通过惊吓来解决未知风险的防范么?

想到这里,我无力至极了。因为,我不知道把原定计划改为聊这个话题,该发表什么观点,更无从于给大家什么实战建议才是有价值的。

我只是觉得,无法安心自己不能什么都不做,可看完安全教育平台已经10万+的《公民防恐怖袭击校园视频》,不知道如何开口去给孩子谈论这个恐怖事件。最终,因为回家太晚,还是没来得及给孩子进行安全普及。

晚上,焦虑扬起小鞭,督促我继续恶补儿童安全知识。突然一组数字引起我的注意:目前中国有2.6亿青少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天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相当于每天有一个标准班级在消失!而引发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老掉牙的交通意外、溺水和烧伤——这让我突然想到十几年前初入保险行业时,老师讲的一堂课:航空事故可怕么?当然,因为他一旦发生生命完全不可控;但更可怕的是什么?身边不起眼的小事。然后他给我买亮出了一组数据,印象最深的是,吃饭噎死的人比航空事故高上N倍。

所以呢???我们该给孩子谈的,是安全问题,而不是暴力事件!!!

顺着这个思路,找到了一篇《当恐袭事件发生时,该如何正确和孩子谈论新闻》的文章。作者主张,要注意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性,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对事件表达关心和同情。

作者建议,7岁以下远离新闻,学龄前孩子不需要这些,因为他们很容易把事实与幻想混为一谈。8-12岁,根据性格区分对待,敏感的孩子远离新闻本身,以免重复播放的画面和带有情绪的叙述让事情看起来更夸张、更普遍和更贴近我们周围。同时,做好与孩子谈论事件的准备。

如何守护孩子的安全

当我们投入紧张而丰富的生活时,这件事会快速的淡出我们的视野。但安全的警钟,却需要长鸣。如何保证孩子安全,不该是大事件的反思,而是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关注。

1、不起眼的才不是小事

不要忽视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这些事情的发生率才更高,威胁才更普遍。

比如小卖铺的食品安全、软弹玩具枪、孩子的单车轮滑平衡、我们载孩子的电动车汽车行驶、流感等等……

安全教育平台的作业,才是最该和孩子一起深入学习的。

2、给孩子留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弱化不必要的恐惧

恐怖事件,客观而言,在中国是一个低发事件。当然,面对“大事件”时,焦虑、担心是我们正常该有的反应,但还是要尽量弱化不必要的恐惧。得知后不要急于将我们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客观的评价这件事的发生几率,更多的将如何面对梳理出来。

3、多做游戏或实践

在轻松的状态下,学到的是能力。

一个很深刻的记忆,分享给大家:儿子在家门口头撞破了头,鲜血顺着头领流了一脸最后留了满地。我慌忙给老公打电话,被老公指责应该立即处理。这时候,儿子的血还在流,我没有做任何措施。但女儿喊着我卡门,在问纱布在哪,找到后跑来告诉我捂住伤口赶紧打120。那年,她应该才六七岁,而她的镇定应对,远超过我这个三十多的老妈。当老公匆匆赶回时,女儿哇的哭了,给爸爸描述弟弟当时的情景,她有多么的害怕。原来,她不是不恐慌,而是幼儿园的日常的训练,已经让她养成了在这时候先自救的能力。


安利3句脑海中突然跳出的话,是孩子爸平时经常给孩子讲的

遇到危险,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跑。 ——面对危险,逃跑并不可耻,小的侵凌也一样。


记住,成年人永远不需要你的帮助。 ——善良的方式并非只有亲力亲为。


无论遇到什么事,老爸都是你的坚强后盾。 ——家,永远是你安全的港湾。



最后,祝愿受伤的孩子早日康复。

也希望心理疏导专家能帮他们尽快抚平心理的伤。

小学伤人事件后|我们该如何保证孩子的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