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在北京找美国律师,法学院 美国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30 18:31:10


什么是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制(Tenure/Academic Tenure)是高等教育机构中一种学术教育职位的类别,简单来说就是终身雇用制。这样的职位代表一种无限期的学术任命,被任命的教职人员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满足相应的要求,就可以获得学校的终身聘用合同从而永久地在大学等学术机构就职。成为终身教授后,教授不得被无故解聘,只有在有正当法律原因或特殊情况下才能终止合同。


具体到美国来看,终身教授制度的确立根源于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AUP)《关于学术自由与任期原则声明》(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的出台。在这份声明中,AAUP提供了学术任期的定义。终身教授制的最原始目的是保证学术自由的权利,因为终身教授制捍卫学术自由原则,保障教授们可以安全地持反主流观念,公开对抗任何权威或者从事“不合时宜”课题的研究。这种学术终身制与西方国家独立司法系统里的法官终身制类似,使得最高法院的法官不必顾虑来自法之外的压力影响。没有这种职位制度的保障,整个学术界可能会因为拒绝讨好权势而承受压力或遭受迫害,或者受制于种种限制而倾向于走上非争议性的学术调查路线。终身教授制目的在于鼓励学术原创,通过给予学者们最大程度上的学术自主权,让他们能够以自认为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并披露最诚实的研究成果。另外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学者们能够自由地保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不受限制的研究,对社会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美国高校的终身教授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但相应地,终身教授岗位的竞争更是十分激烈,只有被认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教育工作者才会被考虑授予终身教职。因此,以下我们介绍到的华人教授,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不仅自身有着闪光的背景,更是为整体法律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张泰苏


2019年,耶鲁大学法学院华人教授张泰苏获评终身教职并升任正教授的消息在法学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一方面,华人在美国顶尖法学院任教的比例就非常低,张泰苏教授更是耶鲁这所美国顶尖法学院历史上首位大中华区出生的华人教授;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在聘用教授时一般会优先考虑外校的博士毕业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不同背景学者的思维碰撞进而丰富学术氛围。而张泰苏教授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继续留任耶鲁法学院,实属是例外中的典范。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从北京四中毕业后,张泰苏远赴美国深造,从耶鲁大学以最高荣誉成绩获得了历史和数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又进入本校法学院和历史系深造,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获得法律博士(J.D.)和历史学博士(Ph.D.)学位。张泰苏教授在杜克大学法学院工作四年后,于2016年回到了母校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并于2019年获评终身教职并升任正教授。


张泰苏教授的与众不同从童年起就开始展露,他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5岁时就随父母来到美国并在美国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教育。在10岁时他回到国内,先后在北大附中初中部和北京四中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张泰苏表示,环境的变化要求他快速适应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需要应对两边文化的歧视和霸凌,这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难以忽视的一段经历。张泰苏在耶鲁大学读本科是兼修历史和数学,因此他一方面掌握了人文社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审视世界的思维,另一方面更拥有过硬的逻辑能力。在大三时,张泰苏决定下一步就读法学院,并且通过出色的GPA和LSAT成绩顺利获得了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顶尖法学院的录取。


选择耶鲁法学院对于张泰苏来说无疑是最正确的道路,他认为“斯坦福可以把你培养成一流的律师,而耶鲁更注重把你培养成一个学者”。张泰苏热爱学术研究,更希望能结合自己的历史和法学背景,重新解读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重新焕发活力。因此在获得J.D.学位后,张泰苏并没有像一般名校法学院毕业生那样选择高薪律师的生活方式,他选择在学术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回到耶鲁历史系完成自己的梦想。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张泰苏于2014年受聘成为杜克大学的法学院副教授,2016年,耶鲁大学破格聘用张泰苏为法学院副教授,2017年张泰苏完成了影响学界的著作《儒家的法律与经济:前工业化时代中国和英国的亲缘与财产制度》(The Laws and Economics of Confucianism: Kinship and Property inPre-Industrial China and England),从儒家思想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和英国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和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及启示。张泰苏的著作在海内外引发了热议,也为他带来了包括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会颁发的会长图书奖及耶鲁的麦克米兰国际和地区研究中心颁发的盖迪斯-史密斯国际图书奖等诸多荣誉。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作为目前全球最顶尖的法学专家之一,“年轻有为”、“华人之光”等词汇是张泰苏教授的代名词。但是,张泰苏教授依然乐于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和不同背景的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观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关注哦。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乔仕彤


2021年8月15日,中国财产法和城市法专家、侧重比较法和中国法律问题研究的乔仕彤教授正式加入杜克大学法学院,担任法学教授和Ken Young-Gak Yun and Jinah Park Yun Research Scholar。而早在2019年春季,乔仕彤教授就曾经在杜克大学法学院担当过客座助理教授。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乔仕彤教授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在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国际经济法专业);2010年获耶鲁大学法学院LL.M.学位,此后,又于2015年获耶鲁大学法学院J.S.D.学位。乔仕彤教授同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律师资格及美国纽约州律师资格。


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乔仕彤教授曾于深圳的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担任客座教师和高级法律研究主任;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乔仕彤教授于上海的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担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并进行财产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2014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乔仕彤教授担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助理教授和中国法LLM项目副主任;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担任法律学院副教授;2021年4月成为法律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乔仕彤教授还于2019年1月至6月,在杜克大学法学院担任Ken Young-Gak Yun and Jinah Park Yun客座助理教授;2020年1月至6月,在纽约大学法学院担任Jerome A. Cohen客座法学教授,教授《财产法》;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Law and Public Affairs, LAPA)研究员。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对于自己的任职,乔仕彤表示他很高兴回到杜克大学,他形容在杜克法学院作为客座教授的学期是他学术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他特别欣赏杜克法学院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他在教师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后收到的反馈。此外,杜克法学院的学者和同事们都很友好融洽。他还特别指出自己仍然与在杜克访问期间教过的学生保持着联系。乔仕彤指出:“在杜克法学院,极具天赋的同学们在奋力拼搏和友好互助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他们真正关心他人,且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杜克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轻松友爱的环境。”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於兴中


2012年1月1日起,於兴中教授被聘为康奈尔大学法学院Anthony and Lulu Wang Chair讲席终身教授,讲授中国法。此前,在2010年秋季於兴中教授就曾担任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在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开设中国法的课程。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於兴中教授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至西北政法学院外语教研室任教,1986年担任西北政法学院法理教研室讲师。1985年至1986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思想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学位(L.L.M)和法学博士学位(S.J.D)。


虽然获得的是SJD学位而非更偏向实务性的JD学位,於兴中教授从法学院毕业后却没有直接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在1995年到1998年期间选择在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芝加哥办公室工作。在加入康奈尔大学法学院之前,於兴中教授就有着丰富的学术履职经历。1998年3月至6月於兴中教授担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1998年8月任哈佛大学法学院东亚法律高级研究员、法律讲师;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2006年秋季受聘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副教授;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并于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任法学院副院长。


於兴中教授的学术兴趣包括社会理论、比较法律哲学、中国法律和法律史、宪法、新技术和法律,以及法律的文化研究。他撰写了许多专著和学术论文,包括《法治与文明秩序》、《法理学检读》、《文明秩序的构成》、《中国的法律实用主义》、《公民权、意识形态与中国宪法》等等。


在宣布於兴中教授正式成为奈尔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之时,Allan R. Tessler院长Stewart Schwab表示:校方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来填补王氏中国法讲座的空缺,他们相信於教授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将出色地领导康奈尔法学院的中国法律项目。於教授聪明、经验丰富、谦虚、勤奋、理解力强,是一位伟大的同事和老师。於教授不仅对中国法律和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扎实的美国法教育背景也让他有精湛的经验,从而能够从美国和中国的角度分析和评论如法治和个人与群体权利等核心法学概念,这种比较法理解能力是他对中美法律进行互动研究的基础。


於教授则表示,他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经历十分有意义,除了教学之外他还从康奈尔大学一流的学术环境和令人钦佩的教职团队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种经历让他迫切地想回到康奈尔法学院。更重要的是,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有一个优秀的东亚法律和文化项目,他也期望能提供有关中国法律的一般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与康奈尔大学一起与大中华区的大学建立学术关系。


盘点那些在美国顶级法学院担任终身教授的华人


律政观点


将对法学研究的热爱贯穿在自己的求学之路和工作中,并最终成为连接美国法和中国法的专家,这些教授光鲜履历的背后,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十数年如一日异于常人的辛勤耕耘和付出。他们真正做到了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做到极致,相信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国际顶尖法学院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原因。希望有志于从事法学研究的同学们能以优秀的前辈们为榜样,潜心研究勇敢追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