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律师天天在医院住院部找生意,轻松月入过万的职业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19 04:50:12

他们成了患者的“临时家人”

10月25日早上7点多,无锡市人民医院,朱女士在急诊大厅、住院部、门诊部的几个窗户穿梭往返,帮万阿姨办理入院前的各项手续,全程熟练、有条不紊。

朱女士是一名职业陪诊师。在这单服务期间,她和万阿姨是“临时家人”。万阿姨的情况,她在接单前有所了解:万阿姨今年60岁,是一名肿瘤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化疗。由于子女工作比较忙,无法每次都能前来陪诊,职业陪诊师成了他们无暇分身时的选择。

朱女士告诉记者,万阿姨所需要的陪诊服务,对于陪诊师而言,属于较为典型且基础的服务事项。

据了解,目前无锡地区陪诊师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陪诊(包括取号、陪同就诊、记录注意事项、陪同输液等)、办理出入院手续、预约检查项目、代取药、代取报告等。

“在服务中,我们与患者,既是服务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患者的临时家人,需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就诊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他们的就诊效率,缓解他们就诊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情绪。”朱女士说。


子女给父母买服务较为常见

在无锡,像朱女士这样的职业陪诊师不在少数。他们的工作性质主要分全职、兼职两类,服务内容、收费并无统一标准。根据服务内容、模式等不同,陪诊服务收费标准分为:半天(一般按4小时计)198元-300元不等、全天(一般按8小时计)300-600元不等,代取报告、取药等服务则是按次计费。

“有时间就能做、轻松月入上万”?这个职业也火了

记者询问多名陪诊师了解到,锡城陪诊师从业人员比较多元,部分是有医护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部分属于“跨行业从业者”,他们中有网约车司机、家政服务人员、大学生、“宝妈”等。

云云是“跨行业”兼职陪诊师的代表。她主业是旅游行业。由于家中有病人,她长期在各医院间奔波,久而久之,对医院和相关护理知识有所了解,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陪诊师这个职业,并在一位外地陪诊师的指导下入了行。如今,她在无锡做陪诊师已近半年时间。

“有的患者不想给亲友添麻烦,或者不愿意让亲友知道自己的病情,有的则是身边没有亲友可以帮忙。每一位需要陪诊的患者背后都有难以言说的不易。”云云告诉记者,她印象深刻的是,她陪诊的客户中,有一位在锡工作的外地大哥,因发生事故入院,出院时,行动不便,需要人帮忙办理出院手续、送上出租车,但他妻子在家照顾宝宝走不开,他们在无锡又没有其他亲友,最终在陪诊师的帮助下,顺利出院。


常被和“跑腿”“黄牛”划等号

在网络平台上,对于陪诊师这一职业的宣传,常带有“轻松自由”“月入上万”“入行门槛低”等标签。然而,记者采访了无锡多位职业陪诊师了解到,这样的标签,在一定程度上给陪诊师这一职业加上了“滤镜”。

“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陪诊师相对成熟,接受度相对较高,在无锡尚处于冷门、小众的职业,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也不高,常常有人把陪诊师与跑腿、黄牛划等号。”陪诊师真真说,虽然陪诊师与普通的上班族相比,时间相对灵活,但由于直接服务的大多是病人,工作内容其实更为繁琐,服务也要更为细致周到,而且服务时间是根据患者就诊时间来定的,需要随时待命,清晨、半夜跑医院陪诊都是常事

至于陪诊师的收入情况,记者采访了8位从业3个月以上、有一定客户资源的职业陪诊师发现,兼职陪诊师月薪1000元-3000元不等,全职陪诊师月薪在3000元-6000多元不等。

“客户并不是每天都有。”真真告诉记者,多数陪诊师单靠陪诊这一项收入,可能仅能维持温饱,而刚入行的新人,由于没有固定的客户资源,可能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障。


背后隐藏的风险与未来前景

去掉“滤镜”,现实中的陪诊师,不仅没有看上去那么美,有时甚至会伴随一些风险。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要先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提前做好功课,尤其是疫情期间,会做好相应防护措施。”云云说,但有的患者对病情讳莫如深,不愿意如实相告,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风险隐患。此外,由于需要陪诊的人员多是患者,如果在陪诊过程中突发意外状况,也会给陪诊师带来一定的风险。

尽管如此,一些客户的反馈,也让他们感受到陪诊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和成就感。真真曾接待一对年逾七旬的老人,阿姨在体检期间被查出体内有囊肿需要手术。可是,老两口年纪大了,去医院难以应付,孩子在外地不能及时回来。在服务结束时,老人感慨,“幸亏有你在,不然我们老两口到医院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一刻,我觉得我的服务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是值得的。”真真说。

这样的价值感和被需要的感觉,成为他们在职业陪诊师路上走下去的动力。目前,真真等陪诊师已组建了团队,经常交流经验、资源共享。“随着人口老龄化、独居人士增多、社会观念的改变等综合因素影响,陪诊师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有可能成为像外卖员一样普遍的职业群体。”朱女士说,希望这一行业可以规范发展,帮助更多人解决就医不便等问题。

责编:寿晨

来源:江南晚报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