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找律师是熟人,找律师是熟人介绍的好还是去律所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5 07:31:44


上周四笔者给自己单位的实习律师做了一次小分享。现整理成文,希望帮助更多的人。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律师业务:接案办案。实习期,参与办案;执业期,接案、办案。接案是办案的前提,是走向独立执业的唯一途径。对所有律师而言,接案都是最重要的功课。青年律师要高度重视并且时刻准备接案。

接案,须关注委托人一方,学会换位思考。哪些人有法律服务需求?其中谁会是青年律师的客户?潜在客户怎么寻找律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自然就知道怎么接案了。

落马的官员,被抓的惯偷,酒驾的司机,被炒的员工,愤怒的业主,离婚的人们,喊冤的囚徒,上市的企业……无疑他们都有法律服务需求。那么,谁会委托青年律师呢?

以落马官员为例。几乎所有涉嫌职务犯罪的人,都有聘请律师的意愿和能力,但他们不会考虑青年律师,而是会寻求非常优秀的资深刑辩律师。所以,刚执业的青年律师,不必浪费时间去惦记接他们的案子。

笔者建议:根据本地法律服务市场需求、自己的资历、爱好等具体情况,确定目标客户。比如劳动争议。无论城市大小,此类案件均为数不少,而且当事人不会特别追求资深律师,专注劳动争议案件的律师不多,所以法律服务市场竞争较小,青年律师机会较多。

当事人如何寻找律师?

大致有以下情形:一是找自己熟悉并且信任的律师。比如高中同学恰好是律师。二是自己本不认识律师,临时海选、比较,最后委托律师。通常考量的因素有名气、价格、能力等。例如,有的当事人会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找律师。三是寻求他人推荐,推荐人多半具有一定社会声誉,为当事人所信任甚至仰慕。比如,当事人有表哥做市长或者法院院长或者知名企业家,多半会征求表哥的意见。

上述第一种情形,经验难以复制。上述第二种情形,多半止步于咨询,最终委托概率很低。上述第三种情形,则是委托的常态。笔者估计,十之七八,都有推荐人。那么,怎么才能被人推荐呢?

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更容易被人推荐。

树立专家形象。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领域,刻苦钻研,做成优秀案例或者形成文章。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推广有用、有趣的知识,慢慢养成自己的专家形象。强调一点:建议有的同事把微信头像的卡通图片换成职业形象照。当事人看到的是一个小孩,怎么会放心托付?

加强修行,展现人格魅力。德才兼备的律师,是所有当事人期待遇到的律师。勤勉敬业、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有机会的话,青年律师应多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独处时,反思、自省、总结。

广交朋友。无论是推荐,还是委托,人们都倾向与自己相识的律师。熟人总是让人感觉更可靠。例如,青年律师可以多到老律师那里走动。老律师有些案子,自己不想做,有与人合作的意愿。很多青年律师的第一单,是从老律师那里拿到的。

适度营销。奔驰、宝马、奥迪尚且做广告,青年律师没有理由保持低调,默默无闻。相对于资深律师积累的口碑优势,青年律师有必要另辟蹊径,比如,借助抖音等新媒体推广。有时候,先有优秀律师的样子,然后才有机会成为优秀律师。

接案后,如何办案?如何做好案子?

首先明确“好”的标准。客观标准:律师提出的辩护/代理意见和当事人的主张,被办案机关全部采纳。通俗地讲,赢了,完胜。还有主观标准,即:当事人感觉好,感到正因律师尽心尽力、技艺高超才争取到满意的案件结果(有时即便败诉,当事人不会归咎于律师)。

笔者曾代理某证照返还纠纷,二审反败为胜。百密一疏,笔者没准备引用的法律条文原文,偏偏法官坚持要求笔者当庭宣读原文。场面尴尬,当事人就坐在一旁,笔者从未如此狼狈。这个案子虽然赢了,可在当事人眼里,是因二审法官而赢,其中没有笔者功劳。这个教训,笔者刻骨铭心,希望你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次,树立做好案件的心态。不论案件收费多少,都要尽心尽力,办成同类案件的标杆。争取做一案,精通一类案,让自己的业务水平不低于主审法官。青年律师还应意识到,结案后,留下的要么是口碑,要么是耻辱柱。当事人的亲友以后遇到法律问题、征求意见时,当事人会推荐你?还是提醒亲友避开你?

最后,落脚点:实务操作。

以第一审刑辩为例。重点审查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办案程序方面。指控的事实,有无确实、充分的证据材料予以证实?案件的全景和背景?指控的罪名,是否成立?有无可能构成较轻的罪名?有无减轻或者从轻的量刑情节?立案、侦查等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奔着这些方向努力,案卷至少看三遍,刨根究底,会找到辩点的。

办案时,不可闭门造车。检索类案,请教同事,阅读有关论著,都是加强办案力量的常用方法。

从实习走向独立执业,路上有哪些“坑”?

真真假假的网络推广。有些网站会联系青年律师,推销他们的有偿推广业务。对此,笔者建议读者千万慎重。他们声称的推广效果,可能是伪造的;有些咨询,可能是“托儿”。笔者吃过亏,在此不好意思细说。

警惕、躲避“危险当事人”。有的人,对律师职业缺乏起码的尊重。这样的人,即便谈成委托,后期很难相处,会让你后悔的。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当事人,初次见面,一句话不合心意,马上翻脸,大喊“我给你钱,让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震惊之余,笔者直接把他赶走了。

与办案人员保持适当距离。我们说服办案人员,依靠的只能是事实(证据)和法律。打交道久了,熟悉了,可以有人情往来,但是不能逾越红线。如果没能抵御诱惑,无异于在身上绑了不定时炸弹。

不夸张地讲,陷阱和风险无时无处不在。比如虚假承诺的坑,证据原件保管风险。囿于主题,今天不展开说了。

总之,提醒大家:风险防范意识,应贯穿于接案、办案的全流程。我们身处于利益漩涡和风口浪尖,必须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否则,稍有疏忽,有可能麻烦不断,甚至身陷囹圄。

从实习走向独立执业,道路崎岖,险象环生,许多人走不下去,中途离开。笔者衷心希望大家长征胜利。

送给大家三个词:信心,恒心,荣誉感。

看一看做得好的资深律师,既然他们能行,那么,只要见贤思齐,尽心尽力,你也行。这是信心。我们考上本科,有的还念了硕士、博士,又通过司法考试,实习一年多,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实习结束,至少坚持三年。期间,入不敷出,向家庭求援,或者借贷,都是正常现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年律师只要努力奋斗,持之以恒,最终实现独立执业的概率是很高的。曾有一位收入很可观的律师告诉笔者,他直到第五六年,才扭转仅供温饱的局面。

多数实习律师,刚从学校毕业。不少人曾报考法院、检察院而落榜,很羡慕法官、检察官(助理)。其实,我们的工作也很好,甚至更好。在公权力机关,一年经手几百案件,往往没有足够时间追求完美。我们律师,一年办案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有足够时间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具体到一个司法案件,在追求公平正义方面,我们的作用和贡献可以更大。当然,前提是你能力足够而且勤勉尽责。

时间到了。感谢聆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