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版权确权2找律师陈秉,东钱湖奇缘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3 05:58:41
陈禾与东钱湖二灵山的不解情缘

陈禾像。

陈禾与东钱湖二灵山的不解情缘

东钱湖二灵寺。

陈禾与东钱湖二灵山的不解情缘

东钱湖陶公岛风景区的陈禾像。

陈禾与东钱湖二灵山的不解情缘

陈禾墓地示意图。

  ■史宏

  如今,来到风景秀丽的东钱湖陶公岛,在一片苍松翠柏拥簇下,巍然矗立着自古以来18位影响东钱湖的人物,其中,有几位不寻常的“外乡人”尤为引人注目,一位便是从“进士之村”走马塘走出来的陈禾,手执书卷,儒气难抑,昂首凝视前方,目光炯炯有神。

  也许人们不禁要问,陈禾并非东钱湖人,为何当地人为其塑像纪念?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同东钱湖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陈禾(1058~1129),字秀实,号致堂居士,走马塘陈氏四世祖。夫人为甬上望族楼氏之女,生有三子一女。其父陈谧,兄陈秉,一门皆为进士。后来,陈禾次子陈曦也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曾孙陈大震、元孙陈伯鼎相继登翰林,世称“祖孙三学士”。死后,乾道四年(1168),以子曦贵,被封赠中奉大夫,谥“文介”;绍定二年(1229),因曾孙陈棨为官有功,被加赠御史大夫,追封颍川郡公。他一生著作颇丰,有《易传》9卷、《春秋传》12卷、《论语·孟子解》10卷。

  据《宋史》记载:“禾性不苟合,立朝挺挺有风操。”关于他的事迹,《宋史》单独为其立传,而且,在《延祐志》《府志》《邑志》《两浙名贤录》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被后世视为鄞县乡贤,纷纷建祠立碑加以怀念。元至正年间(1341~1368),翰林院编修马易之在东湖书院修建“先贤祠”,祭祀宋代陈禾等10人。清嘉庆十七年(1812),在太岁殿内魁星阁增设“景贤堂”,祭祀陈禾。到了近代,清同治十二年(1873),鄞县会馆的讲堂在省城,后代陈愈守建“嘉宾堂”,祭祀陈禾。宁波府学乡贤祠后,也相继建有乡贤题名牌,祭祀陈禾。

  出仕为官,赢得口碑

  北宋元祐(1086~1090)初,国子监读书开考,鄞人陈禾获得第一名。到了元符三年(1100),登李釜榜进士,初调郓城司汉(今山东郓县),从此开启为官生涯。到了地方上任后,陈禾非常关注民情和洞察时事,为当地昭雪了几件死囚案,避免了滥杀无辜,被称为“青天”,声名鹊起。崇宁元年(1102),升淮州教授,次年除淮州教授改婺州,在州中积极传授经学,一时学子趋之若鹜,当地学风大为改观。朝廷闻其盛名,遂召为学正博士,从此,由地方官步入京官行列。崇宁二年(1103),权相蔡京为解决财政困境,开始铸造崇宁通宝和崇宁重宝折十对钱,以掠夺百姓财富,造成物价飞涨,私铸成风,怨声载道。蔡京借苏州一起盗铸钱案,迫害异己,刑讯逼供,网罗罪名,株连一大批反对他的士大夫。陈禾见状,立即上奏皇上,添众鸣冤,从而救下许多朝中大臣。不仅如此。当时,蔡京的儿子蔡绦任太常少卿,何执中的女婿蔡芝担任将作监,依仗其父权力,同流合污,胡作非为。陈禾又一次站出来,上疏揭露他们的种种罪状,最终,皇帝不得不下令将3人罢官。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抑武”国策,对军事建设并不重视,致使武备松弛,军事力量薄弱,尤其东南一带。陈禾看到这种现象,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增拨银两,加强军队防备、修补城墙堡垒,用来预防突发事件。不过,没有引起朝野的重视,反而有人指责他无端生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宋军不堪一击,大宋王朝岌岌可危。这时,人们才敬服他的先见之明。

  弹劾奸臣,不媚权贵

  北宋末期,奸佞当道。童贯一手遮天,而且和黄经臣、御史中丞卢航一起,狼狈为奸,扰乱朝纲。许多大臣敢怒不敢言,恐怕引火烧身,避之不及,陈禾却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官本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刚正不阿的陈禾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此,他没有马上接受给事中的任命。

  在朝堂上,陈禾上书直言弹劾童贯,紧接着,又弹劾黄经臣,上奏还没结束,徽宗早就听得不耐烦了,以时间已晚、肚子饿了为由,拂衣起身就走。不曾想,陈禾快步上前,一把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徽宗听完他的话,由于用力过猛,不慎撕碎皇帝身上的龙袍。顿时,众臣大惊失色,而陈禾却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徽宗也被他感动,说:“你能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当场,非但没有治罪于他,还对请求换衣服的内侍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第二天,童贯等人朝上陈告,说国家非常太平,怎么能说这不吉利的话?卢航更是上奏说,陈禾大胆狂妄。就这样,糊涂的宋徽宗还是听信奸人之言,将陈禾远贬到江西信州,做了一个监酒税的闲官。后来,陈禾总算遇赦,回到故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碎首撕龙袍”的故事。

  政和二年(1112),遇赦,罢官在乡的陈禾重新被起用,掌管广德军,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

  政和五年(1115),一次,秦桧以过境大员莅临和州。陈禾见他骄横无礼,知非良善之辈,十分鄙视,便不去理睬他。从此,秦桧怀恨在心。当年,因母亲去世,陈禾辞官回家丁忧。重和元年(1118),守孝期满,赴任秀州(今嘉兴)知州。当时“六贼”之一的王黼刚执掌大权,陈禾力辞不就,于是来到哥哥陈秉寿春府,侍奉兄长,并担任教授。有一天,恰逢童贯统领军队路过,想要拜访陈禾,还准备了厚重的贺礼,却遭陈禾拒绝。童贯恼怒,回到朝廷后就说坏话诬陷陈禾,不料徽宗笑着说:“此人向来如此,你不能容忍吗?”说得童贯无言以对,只得悻悻而退。

  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党羽受到清算。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高宗下诏,凡因受蔡京迫害者,一律官复原职。当时秦桧得势,已经官拜丞相,为了报得一己私仇,他让别人都得以官复原职,唯独陈禾没有。第二年,朝廷才起用陈禾,让他担任舒州(今安徽潜山)知州,书文刚刚下达,当年(1129)8月陈禾去世,享年72岁。

  罢官回乡,创建书院

  说起陈禾,不得不提到东钱湖二灵山的“二灵山房”。

  二灵山,三面濒湖,位于东钱湖的东边,距走马塘30公里左右,是一座延伸湖中的山丘,形若蛇游,山上有一座“二灵塔”。据《天童寺志》记载:五代后唐长兴至后晋天福年间(930~944),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派德韶驻锡二灵山所造。这里不但风景奇幽,而且是一个读书的理想之地。

  大约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罢官回乡的陈禾目睹国事日非,君昏臣奸,遂无意仕途,开始潜心学术研究。他早已钟爱东钱湖的山水,于是来到二灵山,筑建“二灵山房”,即后来的“二灵书院”。

  隐居读书期间,与他为数不多的交往人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挚友陈瓘。

  陈瓘,北宋名臣,字莹中,号了斋,北宋嘉公式二年(1057),出生于福建永安有名的官宦世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儒、释、道,尤其笃信佛教。崇宁二年(1103)至大观三年(1109),陈瓘寓居明州。由于同陈禾情投意合,遂成莫逆之交,来往密切,这也为东钱湖增添了一段佳话。

  当时,陈禾正开馆授业,陈瓘便将儿子陈正汇送到二灵山,跟从陈禾学习。在陈禾的言传身教之下,陈正汇不仅学业大有长进,而且深得其师的傲骨正气,后来不负众望,考中进士。在朝廷做官以后,他也像老师一样,揭发蔡京有不良用心。可是,控告不成,反被杭州太守蔡嶷押送到朝廷,其父陈瓘也被逮捕。当时,黄经臣审理此案,听说他是与陈禾关系密切的学生,就用檄文征召陈禾到案取证。远离朝廷的陈禾,毫不犹豫前去,因而无辜受到牵连,被诬陷为同党。

  传说,“二灵”的来历与陈禾有关。靖康之耻中,徽、钦二帝被掳,北方国土也被金兵所侵占,康王赵构逃到杭州,做了南宋小朝廷的皇帝。后来,陈禾听说徽、钦二帝死了,就辞官回到东钱湖,在二灵山上建造了一座书院,取名“二灵山房”,实则是供奉徽、钦二帝的灵位。但这只是传说而已,却为“二灵之说”多了一份遐想。

  邀请名僧,重振古刹

  二灵山上有座二灵寺。据《鄞县通志》《东钱湖志》云:“钱文穆王命韶国师于二灵山建石塔七层,有庵曰金襕。”自德韶国师于二灵山创建金襕庵(二灵寺的前身),或许因其过于偏僻,100余年间,都不曾引起世人关注。直至陈禾的到来,才让这里活跃起来,这还得从一位僧人说起。

  雪窦山有一位知和神僧,远近闻名。当时,很少出门的陈禾听说后,特地来到雪窦山妙高峰。相见后,两人相谈甚欢。对陈禾提出的驻锡金襕庵的请求,知和欣然答应。

  知和隐居雪窦山,以虎为坐骑,20余年不下山,而陈禾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将他请出山来,足见知和对陈禾的好感和信任。

  知和(?~1125),号衣和,俗姓张,苏州昆山人。他自幼起就渴望出家,遭父母反对,于是,便躲着父母偷偷学习佛法。有一次,知和居住的房屋突然倒塌,父母大惊,以为他必死无疑,谁知等他们挖开砖石和瓦砾,发现知和居然瞑目安坐,毫发无损。父母大惊,知其非常人,于是支持他出家。后来,知和来到二灵山当住持,两只老虎也随他而来,守护山寺,遂改名为“二灵寺”。

  寺中有了名僧,一时间,香火旺盛起来,有关二灵寺的记载也逐渐多了。知和在二灵山当住持30年,同陈禾亦师亦友,关系融洽。宣和七年(1125)四月十二日,知和示寂,跌坐而逝。陈禾为他撰写了行状,并详细记录了这位高僧的生平,可惜没有遗存至今。后来,老虎死了,也葬于塔旁。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得道高僧,在金襕庵塑了知和的坐像,还塑了两尊老虎相侍旁边。

  魂归钱湖,名垂后世

  陈禾去世后,其子遵照父亲遗嘱,将其葬于二灵山,而且,他秉承父亲的遗风,爱好读书,藏书成瘾。死后,也随其父葬于二灵山。

  几百年来,历代名人对陈禾推崇备至,尤其是他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被后世一直传颂。后人纷纷来到陈禾墓前凭吊,写下许多关于他的诗作,由衷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景仰。有明朝董琳《文介陈禾墓》:甬东山色翠嶙峋,文介佳城近水滨,细雨落花啼谢豹,淡烟荒草卧麒麟,犯颜只欲除奸党,碎首无渐列荩臣,识陋亦叨风纪职,敢将忠鲠继前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陈禾的墓地,《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堂房谱》这样记载:明嘉靖年间,有寺僧准备将二灵寺基地献于乡宦张时彻(是否为同年代的“东海三司马”之一的张时彻,有待于考证),陈家子孙得知后,就向官府告状,力保先祖基业,主官一时定夺不下,“遂送堂,尊县主”。由于那位县官非常敬慕陈禾,来到二灵山后,还在陈禾墓前叩拜。对于基地纠纷的事情,他调解当事双方,最后说服了张时彻,那块基地也归还陈家之后。可惜的是,如今,陈禾墓地早已不复存在,被当地村民改造成了一片橘子林。

  有一点也值得思考,如果陈禾筑“二灵山房”在大观年间,那么距今有900多年,这是已知东钱湖最早的书院。当时他大约50岁不到,其间,数贬数复,行踪不定,但陈禾将那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辗转于各地和东钱湖之间。

  这是陈禾之幸,也是东钱湖之幸。不过,陈禾在二灵山究竟多长时间,这也许是个永远揭不开的谜。但是通过种种迹象分析,陈禾一生除了在外为官,中年大多数时间应在二灵山度过,正是他的到来,为东钱湖人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鄞州日报

申明:本文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