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律师入职找案源,新手律师如何找案源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2-01 21:29:55


灵魂拷问:青年律师,你的案源从哪来?

青年律师案源挖掘实操手册


作者|韩冰律师

之所以写这一篇文章,是因为笔者身边有几位朋友,最近在为执业后独立还是授薪而烦恼。满意的授薪岗位不好找,直接独立做提成律师又不知案源从何而来。苦恼煎熬之余,不免发出灵魂拷问:我到底该去哪找案源?

就案源挖掘的问题,笔者思索颇久,形成些许思考,也许不成熟,也许是空想,仍斗胆献丑,享与诸君。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暂将案源分为两大类:被动案源主动案源。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两类案源的挖掘渠道。

01被动案源

(一)背靠大树好乘凉

无论你在哪个律所执业,所内应该都会有资历丰富、不愁案源的前辈律师或同事。偶尔会有些标的不大、案情简单的小案子找上他们,大佬们囿于精力、档期的紧张,往往无法亲自代理。小案源对于资深律师来说,往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对青年律师来说,这些小案子是我们执业初期成长路上再好不过的阶梯。既能丰富青年律师的办案、庭审经验,又能贴补执业初期的困顿。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

对于刚上路的青年律师来说,能够碰上一位贵人,也许就能大大缓解执业初期的压力与焦虑。正所谓“扶上马,送一程”,大概也是这个道理。但贵人可遇不可求,有则幸运,没有也没必要遗憾,心态平和很重要。

(二)亲朋好友来帮忙

对于刚入行青年律师来说,这条路基本是走不太通的。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周围大多数也都是年龄差不多的同学朋友。这个群体中绝大部分都同你我境遇一样,未婚无车无房。他们生活中发生法律纠纷的概率不大,即使有,也大多数为免费咨询,没有转化案源的可能。

家里的亲戚,基本也都是把你当作免费的普法百科全书,偶尔打电话帮自己朋友咨询些事情,基本不再会有下文。长辈们对法律服务的付费意识不强,案源转化,更是没影的事。

(三)社交达人吃得开

青年律师,或多或少会有些所谓的社会关系,总有些人知道你的律师身份。这些人产生法律需求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自己朋友圈里的律师,哪怕只是点头之交。律师与当事人建立联接最难的一步,即为建立信任。信任有了,案源自然就有了。

青年律师不能老在小圈子里呆着,要多亮相,多出去走动。结识不一样的朋友,混入不同的圈子。尽可能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求与自己兴趣相近的人。喜欢登山跑步,那就试着加入与登山跑步相关的俱乐部或社团;喜欢羽毛球,那就多参加相关羽毛球比赛或锻炼;喜欢写作阅读,就应该没事蹭一些阅读分享沙龙。挖掘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能结识不同行业的朋友,缘分到了,自然也会有案源上门。

这条路,需要积累和沉淀,不能抱有太功利的目的,不然可能会收获失望。远水解不了近渴,青年律师执业前期只能慢慢耕耘,期待量变引起质变那天到来。

(四)同行介绍少不了

同行介绍这条路,笔者暂且将其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介绍,即不同专业领域的律师互相介绍案源。很多青年律师在执业初期即定下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即专注于某一领域争议解决。有的是只做房地产,有的人只做婚姻家事,还有的人只做刑事,这些人之间,就可以互相介绍自己不愿做的案源。良性互动下,你好我也好。

横向介绍,即不同地区的律师互相介绍案源。比如你在深圳我在杭州,我有个深圳的当事人找到我,说自己需要律师,囿于办案成本,也许我不愿去深圳做这个案件,自然就会想到转介绍给深圳本地律师。

据统计,律师行业有20%的案源开发来自于同行介绍,如何把这20%吃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机会我们另开一篇文章详细聊一聊。

02主动案源

(一)公益值班要重视

公益值班,可能是很多青年律师最容易忽视的案源渠道。司法局或所里指派的值班任务,存在着不小的案源转化可能性。目前笔者所知的值班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类:

①法律援助站值班。法援中心在各级法院、检察院、劳动仲裁院都开设了值班站。其中高院和各区劳动仲裁院的法援站,案源转化可能性是最高的。

②信访局值班。存在案源转化率,但有些案件律师没法接,这点不展开讲。

③基层司法所值班。纠纷常见类型为农民工讨薪、工伤、租赁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存在一定案源转化可能,但当事人普遍付费意愿不高。(主要是案件的争议标的都太小)

④派出所值班。常见民事纠纷都会有,存在案源转化可能性,但很考验待人接物的能力。

⑤园区、社区、楼宇等值班。这类值班咨询量不大,案源转化可能性不高,但也不可忽视。

以上列举的值班任务,其中大部分是有值班补贴、补助的,具体标准不一而足。

(二)线下活动要积极

除了值班任务外,线下主动出击寻找客户也是十分关键的。笔者将线下常见渠道梳理一番,得出以下结果。

传统线下渠道无非这么几种,扫楼、参展参会、行业论坛,再有就是老一辈律师营销三大法宝:出书讲课上电视。这些渠道相信各位同行都已进行过深入研究,至于效果,各位心里比我更清楚。很多时候,青年律师并没有足够资源去开拓这些线下渠道,自然也谈不上案源转化的问题。例如出书、上电视,这种机会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那么扫楼、参展呢,有没有效果?关于这点,我可以很肯定回答大家,有效果,但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谈案能力,案源转化率也偏低,需要足够的毅力与耐心。

(三)线上亮相不可缺

除却线下渠道外,线上渠道也不可忽视。

传统的线上渠道即搜索引擎广告投放、自建网页博客、法律咨询网站等,这些渠道转化效果会有,但可能不理想,毕竟上述这些渠道都属于2G时代,早已跟不上人民群众的需求。

新兴的线上渠道,就是自媒体。我们暂且可以将自媒体分为三类,即视频类、音频类、文章类。视频类就是目前流量极高的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火山、西瓜、b站等软件,音频类有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猫耳FM等,文章类如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知乎、简书等。

视频类与音频类,我没有做过,所以没资格发言,目前市面已上有许多较为成熟的攻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搜一搜。关于文章类,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小文,总结自己的一些心得,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律师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职业,这点各位同行应该深有体会。我们太急于看到回报,太急于看到结果,却往往忽视了过程与耐心的重要性。我见过太多的同行(包括我自己),心血来潮时在各大写作平台注册账号,公众号、微博、头条、知乎等概莫能外。注册完账号后,凭着三分钟热度写上几篇文章,就搁置一旁再也不打开。于是,你我就能发现很多挂着律师头像的僵尸号躺在列表,再也没有活跃过。

律师做自媒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保持固定频率与固定质量的发文,实在不是易事。能坚持下来的,往往也都有丰厚的回报。

除了坚持写作,自媒体矩阵的搭建也是不可忽视的。总结各平台的算法推荐技术,适应各平台的用户习惯,摸清各个社区的调性与氛围,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扩大曝光量。同时,创作过程中应细心规避敏感词,不要被平台的管理机制所误伤。

我目前的观点是:写作,持续分享,是建立律师个人品牌和发展长久案源的不二法门。这个观点,我应该还会继续坚持。

结语

所谓营销,无非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你是律师,让更多人知道你是专业律师,所有一切营销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不然都是无用功。

我朋友圈有位南京的青年律师,他从事律师职业之前在医院、学校任教,具有丰富医疗背景。从实习到执业这两年来,他似乎从来没缺过案件,其中秘诀我一直不得其解。偶然机会得知,他的两个微信号都加满了5000人,日常消化这1万人的法律需求,就已经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写文章、搞社群、发朋友圈,给人一种直观印象,即他是一名非常专业的医疗纠纷律师。这种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营销典范。

在抱怨自己没案子做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自己有没有真的努力挖掘案源。


以上一篇小文,个人总结体会,不免多有疏漏。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各位与笔者交流、合作。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