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现在能找律师吗,律师未来发展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25 14:11:29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12月1日,受大鱼@余朋铭邀请,我在新则视频号和大家聊了聊《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主要围绕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短视频等几个热点话题。


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对以上四个话题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01


融资

——法律科技赛道的变化


前段时间,我写了《年内数家法律科技公司获得融资,市场关注的重点已悄然转变》,就是在讲今年法律科技公司的融资情况。


但其实,这篇文章的标题原来不是这样的。我原来是想写一篇叫做《2021年中国法律科技年鉴》的文章,盘点一下今年国内法律科技赛道的情况,但到了11月底才有4家创业公司拿到融资,而且不出意外就是电子签名和智能合同审查这两条赛道比较有意思,而这两条赛道我在法律修音机的第一篇文章《融了4亿多的Atrium都倒了,法律科技创业还有前途吗?》就写过了,顿时觉得12月大概率没有新的融资了,然后就写了篇短的发出来了。


我在这篇文章里的一个观察视角,就是看拿到融资的几家创业公司背后的基金嘛,你会发现前面两家——法大大和幂律智能,分别属于电子签名和智能合同审查赛道。电子签名是商业上基础设施级的赛道,所以你看法大大的股东有腾讯投资、大钲资本、老虎环球基金等国内顶级的基金。智能合同审查是随着电子签名的发展而起来的赛道,合同场景足够大,所以你看幂律的股东也有源码资本、经纬中国、红杉中国及其种子基金等国内一线基金。如果大家对资本比较熟悉的话,你会发现这几家基金都是投To B行业投得很好的,对To B的研究和洞察非常深。顺便提一句,腾讯和源码也是易参的股东,哈哈,打个小广告。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这是第一个变化,国内顶级基金已经开始关注法律科技赛道了。


第二个变化是,资本开始在更早期关注法律科技公司了。


刚才说到的法大大和幂律智能,他们都有一些大基金股东,比如腾讯和红杉。熟悉腾讯和红杉的朋友都知道,按照这两家基金早年的习惯,他们不会在早期去做或者投一些比较垂直的项目,而是等到它长得更大一些、更证明它的模式再投。但现在腾讯投了我们,红杉也成立了红杉种子基金,发力天使投资。原来偏后期的一些基金开始更加激进地往早期走。


当然了,资本看好这几家法律科技公司,并不代表着法律科技的春天来了。资本看好的电子签名和智能合同审查,只是资本投资To B的两条细分赛道,而这两个赛道恰好可以归类为“法律科技”而已。


因为从目前来看,法律科技总体上商业化周期较长,现在开始大量投资成本过高。也就是说,以上两个趋势变化仅适用于市场规模大的赛道,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大规模的用户量级、能否构成网络效应等。


02


律师评价

——律师是不是需要评价?如果需要,如何“评价”?


从长期来看,律师评价是必须的,但是“评价”的方式可能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形式。


我之前写过一篇《为什么律师行业没有“大众点评”?》,就是说,由于用户需求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问题、市场大小的问题、竞争的问题,律师版的点评类产品做不起来。所以你看上个月国家推出的,叫做“全国律师诚信信息公示平台”,只是公示,没有评价。


我觉得现在业内都在讨论怎么做一个律师评价软件,但是忽视了需求是什么。人们对律师评价的需求从来不是说有一个律师评价网站,当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可以去上面找律师。


这个预设是不存在的。


人们需要法律服务的真实场景是这样的。比如我欠大鱼一万块钱,平时我们是没有法律纠纷的,只有当大鱼找我还钱,但是我说不还的时候,法律纠纷才出现。这时,大鱼会怎么办?你可能正在开车,可能在和家人逛街,你会坐到电脑前或者拿起手机去打开一个律师评价软件,去查哪个律师靠谱吗?中国人并没有这个习惯。正常的做法是,打开微信,搜一下“欠钱不还怎么办”,或者问一下朋友,你认不认识靠谱的律师。这才是最真实的场景。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客户选择律师从来不是因为你足够专业,而是你是否足够可信。如果你足够可信,那客户就会选你。比如说我们公司的很多客户,看到我们某个内容后就找过来了,但是一问,他说在很早之前就知道易参了。所以这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当信任建立起来了,客户又有需求,那么合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并不是说专业能力不重要,专业能力永远是基础。


客户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来不是各种维度的律师评价信息,而是如何高效地找到靠谱的律师,而如何评价靠谱,由客户主动判断,当然也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比如品牌调性等。


以易参举例。我们做的是股权激励业务,但是我们的品牌定位是“企业与股东之间股权契约的架构师和守护者”。这是软性的、有温度的,也是能彰显品牌调性的,是易参所倡导的价值观。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在线上线下讲课或者内容上知道这些信息时,会迅速对易参产生信任,从而大幅加速合作效率。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微信才是最大的律师“评价”平台。大部分人找律师的需求都在微信里低效地解决了。换句话说,这才是律师在微信里做内容的真正原因。


比尔·盖茨说过:“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情,却低估自己十年能做的事情。”


内容和品牌就是这样子的,长期做的话,可以带来非常大的价值——这,就叫长期主义。目前,有几个方式可以看出品牌影响力的建设成果,比如微信指数、新榜平台等。


03


免费咨询

——律师对免费咨询的态度怎么看?


业内一直有反对免费咨询的声音,我在《律师不接受免费咨询?看完我傻了》也有谈到,但我至今无法理解。


免费咨询经常被人称为“白嫖”,听上去是很不好的,但我认为,被白嫖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被白嫖,起码证明你有用,我就很喜欢被人白嫖。就像996一样,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996就是福报。这是非常正确的话,只不过被媒体断章取义传播出去,然后被普罗大众看到了而已。他们无法理解,因为没有热爱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的。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事实上,免费咨询的问题和律师评价的问题,其实是一连串问题,核心是你要明白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就像我说的,客户的需求是找到靠谱的律师,而如何评价靠谱,由客户主动判断。免费咨询就是客户判断你是否靠谱的方式。所以一两次的免费咨询,为什么不做呢?做了你会损失什么吗?


张一鸣说过:“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同理心有了,你才知道用户怎么想,才知道产品该如何打磨。


另外,我觉得还是要提出准确的问题,你反对免费咨询,到底是一次免费咨询都不接受,还是不接受客户一直找你免费咨询?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搞知识库、搞机器人、搞直播,都能解决问题。世界上有多少好答案,在等待一个好问题。


04


短视频

——律师到底适不适合短视频?你怎么看待视频内容,自己会不会尝试?


视频内容是未来的主流表达形式,毋庸置疑,而且以短视频为主,你看抖音、快手、视频号就知道了,龙哥在去年的微信公开课也认同这一点。但视频这个内容体裁是否适用于律师这个群体、作用又是什么,这是值得讨论的。


短视频的作用无非两个:品牌和获客。但律师业务有四个典型特征:低频、高客单、非标、客户决策链条长。这意味着,客户很难因为短视频对你产生信任,从而加速决策周期。根据我们的实践,如果结果是决策周期被短视频加速了,中间一定有其他因素起了作用,比如品牌。当然现实中也有客户看了短视频直接来的,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后续的磋商环节、服务环节、售后环节,前面省下来的时间通常也会补回来。对于律师来说,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这个问题更不能出现,因为这会影响续费问题,续费问题又会影响数据留存问题,以及是否和易参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致的问题,而我们是挑客户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短视频可以做,但是要往品牌上做,不要往获客上做。


短视频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流量,但这是副产品。如果你往获客上做,可想而知你会做什么内容。就是你讲东西不能好好讲,你必须擦一些底线,转阴谋论一下,震惊。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你的决定性的东西不在内容,那这个时候你是没有积累的,等于你的一切都是在给平台打工——“乱翻书”公众号有篇文章就在说:所有人,所有内容,都成为系统服务的燃料。你只是在为平台的内容创造一份价值,但问题是你没办法得到回报,坦率地讲甲方都不会因为这种东西来投你。往流量上做的方式,用户跟你的关系是很弱的,因为谁都可以做营销号,用户不在意内容是谁写的,系统推的时候也不会把作者的ID作为一个Tag来推。因此,做品牌做内容,应该重点关注“号”,而不是“内容”,核心是留存。


另外一点是选择什么平台,我的建议是做微信视频号。抖音的核心生产原料是用户行为,结果是大众点击投票。但算法会低估长尾内容的价值。就是热门的内容,算法获得的反馈更多,所以会推得更准。但长尾的东西,看的人少,学到的数据也少,推得就相对不准。法律内容就是长尾内容,你只能持续花钱投放,或者打擦边球、搞黄色、转阴谋论。内容的门槛一直在增加,你要跑出来就要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你就想随便搞一搞,那你是肯定比不过专业化团队的。而视频号的核心生产原料是关系链,能够按照阶层去分发触达,关系链会更偏向用户所属阶层,点赞即分享。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其实每个创作者都要想清楚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只有你才能生产的内容?对于律师来说,只有你能生产的内容就是专业法律知识,那你更应该做的其实是直播,而不是短视频。因为对法律内容有需求的人,要么是对法律知识感兴趣,要么就是真的遇到法律问题了,这时他需要的是咨询律师,而不是看文章、看短视频。当然,如果你认为直播也算是免费咨询,那权当我没说。


那么法律修音机做不做短视频?我是不做的,因为不适合。首先,我写的文章都是比较深度的,视频不好呈现,我也没有通过视频去引流的需求,而且我压根就没有打算将法律修音机的用户变现。另外现阶段还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做大规模推广,而是测试口碑传播。


说白了,做短视频没有收益。普通人不会为这种法律内容付费,B站上不乏做深度内容的阿婆主,比如“所长林超”,但他聊的内容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法律内容不是,深度的法律内容更不是。其次,没有甲方投,因为法律修音机的受众法律人居多,甲方是谁呢?律所投广告干嘛?招人?那这种甲方也没那么多,除此之外,可不就是那些课程推广了嘛。


我目前更大的需求其实是交友。那为了交友,文字的效率更高,因为这些人更喜欢文字。因为文字,尤其是短的文字,更能显示他的智商或者认知优越感,所以写文字更好。


所以,从风险和收益上看,短视频对我来说都不是好的内容体裁,所以我不会做。未来要拓展内容体裁的话,应该会做播客。


05


法律行业的未来

——法律行业未来的机会都有哪些,应该关注什么层面?


亚马逊有一个最高决策小组,叫做S-team,包括创始人贝佐斯和几位核心成员。贝佐斯和他的S-team成员以及亚马逊更成熟的传统业务线的高管都始终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 如何在保持销售增长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每小时的工作产出?


  • 哪些工作可以由机器和算法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工?


我非常相信越来越多东西会数字化,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过去几十年它一直在发展,数字化更容易准确传输信息、更容易快速传输信息、更容易准确记录信息。那么当你看到一个你认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的时候,一是要顺着潮流前进,二是要避免被潮流所摧毁。


法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融资、律师评价、免费咨询和短视频


例如“书”这个行业,你想,我们花钱买一本书,到底花在了哪里?书的成本,比如说一本二三十块钱的书,很大成本是花在伐木、造纸浆、造纸、去挖矿做油墨,然后印在这个纸上,包装好,寄给你,绝大多数成本是花在这上面,花在改造原子上面。但其实你需要的不是那些原子的结构,你需要的是那些信息。所以原来这个系统是非常低效率的。就像报纸一样,newspaper,我们永远都需要news,但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paper了,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news,但是没有paper。


所以像“书”这个事情,当你看到互联网发展的时候,你就知道首先可以在互联网上卖书,所以有亚马逊。但是这个革命会继续,最后你根本连书都不需要寄了,你只要把信息传过来就完了。所以亚马逊后面做电子墨水屏,做出了kindle。所以如果你在书这个行业上就知道,你站在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前面,你会被它碾碎的。电视也是。毫无疑问将来人们会在互联网上看电视,你不需要管是无线的还是有线电视,所以他们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他们会被数字化的洪流所摧毁。未来越来越多的东西会被数字化,你像书是这样的,新闻是这样的,视频也是这样的,音乐已经被摧毁了,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


那什么东西是安全的?当数据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只有少数东西是安全的。在法律行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靠简单的逻辑推理解决的法律问题,一定会被数字化摧毁。比如律品和司法部合作推出的“中国法律服务网”,有一个智能法律咨询模块,你填一个问卷,把你的问题输入进去,你就能得到一份专业的法律意见书。这还不是移动端的可以语音咨询的机器人。如果你提供的是这些简单的法律业务,未来一定会被替代的。


但是,那些复杂的难以靠简单的逻辑推理解决的法律问题,是很难被机器所无法再取代的。或者线下的法律服务,真的要到线下解决,和专业的机构合作,这些事情是很难被数字化所取代的,它是相对安全的,所以它是站在历史正确的那一边。如果你是从事这些业务的,你就希望数据越多越好,技术越强大越好,成本越低越好,因为你可以用来赋能自己。



来源|法律修音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