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常识

普及一下北镇闾阳镇交通肇事,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伴梦 交通常识 时间:2023-06-04 10:59:41

7月8日,记者在上肖村走了一圈,广泛询问村民对于长福的评价,发现了于长福好几个不同的称谓:“于老板”——他的油坊不仅在村里排第一,东北三省都有“号”。“于万能”——一旦遇上修桥、修路这样的大事,村里解决不了,就去找他,他肯定有办法。“大姑父”——年轻人喊他“大爷”、“大叔”、“大姑父”,谁家里遇上了难事都找他。“大泥板子”——当地人对“和事佬”的特殊叫法。邻里间,不管多大的纠纷,只要他出面,问题就能解决。所有这些称谓加在一起,就是朴实的上肖村村民对“乡贤”的定义。

■样本采集地 北镇市闾阳镇上肖村■乡贤档案 于长福,58岁 辽宁省北镇市闾阳镇上肖村村民

北镇市于记调味品厂董事长 北镇市政协委员

■乡贤标签 坐地户 见多识广 出钱出力出主意

镜头一

“于老板”的作用

于长福的家在上肖村,开办的于记调味品厂也在上肖村。

厂子连大门都没有,村民们想进就进。办公室里,虽然电脑、传真、复印机这些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应有尽有,可所有的摆设与一般农村富裕家庭也没有什么两样。老伴儿在车间里领着工人忙活着生产,儿媳妇出出进进地协调各种事,不像一般企业员工之间那么正式拘谨,倒像个大家庭过日子的方式。

整个看下来,记者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典型的靠挣辛苦钱发展起来的农村传统的家族式企业。

于长福做老板已经有快30年了。上世纪80年代,夫妻二人靠打工攒下的几千元钱开了一间香油坊。如今香油坊资产上千万,在东北三省打出了“于记”的品牌。开油坊是上肖村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家都把这个生意重新捡起来了,最多的时候,全村有100多家油坊。可多年下来,真正成气候的只剩下10多家。毫无疑问,能够把生意做大,靠的就是于长福所说的“踏踏实实地做买卖,注重质量和信誉”的生意经。

村主任符守义说起了一件事,前几年,村里有一家油坊遇上了困难,于长福带头,各家油坊都出钱资助,帮助这家油坊渡过难关。企业间互相照应,共同做大,这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个惯例。除了买卖上的事,村里如果有困难,符守义也会把于长福这些企业家找来,“于老板总是带头支持村里的各项决定,大家也就都帮忙了。 ”

样本分析:把自己家的日子过好是本事,但光有钱,还不能让大家伙服气。只有那些德才两全的人,村民们才会高看一眼。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一个人人敬重的乡贤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有让自己致富的本事,更愿意把这本事放在带动大伙致富上。

镜头二

“于万能”的本事

上肖村东西街长3里多,屯中间有一条穿心河自北向南将村庄一分为二。遇上下雨天,“车不能过,人不能走”,孩子上学就更危险。 “如果河上有座桥就好了”,2009年,村主任符守义找到了于长福,“你是政协委员,认识的人多,能不能去哪儿筹点资金呢? ”于长福费尽心机想办法,还真把钱筹到了。 “建桥的那些天,他在工地上搭了个小棚子,白天晚上在那里监督工程进展,真当成自己家的事办啊。 ”符守义领着记者来到那座“德营桥”边,“桥边的纪念碑文上没有一个字写着于长福,可人家不仅掏了钱,而且先期的启动资金30万也是他垫付的,这钱要是存银行,一年的利息也不少呢。 ”

接下来就是修方塘的事。上肖村十年九旱,因为没有水源,果树的收成大受影响。有些村民就提出来想在北边建个方塘,解决灌溉的问题。建方塘是水利项目,申请的手续很复杂。2012年,于长福开车拉着符守义,不知上北镇市、锦州市跑了多少趟,方塘终于建成了。

除了桥、方塘,村里的大工程还有不少呢,包括修柏油路的工程。每次都一样,于长福亲自去跑,垫付启动资金,监督工程进展。

样本分析:为家乡作贡献,很多人都有这个心。可有心还不行,还得有能力。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有限,只靠自己出钱出力能帮几个人?懂政策,有见识,知道如何调动资源、申请项目,这正是一个乡贤的能量所在。

镜头三

“和事佬”的价值

在村里,于长福管的事可太宽了。

去年,因为一点儿地头的事儿,两家村民大打出手,脑袋都打出了血,闹到了派出所。双方闹得很僵,一个在北镇住院,一个在沟帮子住院。谁都不吐口,都怕被讹上,派出所调解无效,找到了于长福。于长福把当事双方请到自己家里,晓以利害,直劝得没理的那一方赔钱了,两家的关系没再恶化下去。

村东街的一个老汉,年轻时跟媳妇离了婚,女儿判给对方,多少年没有往来了。现在岁数大了,特别想见女儿,可前妻还记着仇呢。老汉找于长福帮忙说和。于长福连着去了一个多月,每周一次,每次都碰一鼻子灰。五六趟下来,连给他开车的儿子于强都跑烦了。可凡事难挡笑脸人,这事还真叫于长福办成了。现在老汉的女儿每个星期都来帮他洗衣服、收拾屋子。

老伴儿有时候就调侃于长福是个“大泥板子”,于长福也笑着认可,“家长里短的事儿,可不就是和稀泥嘛”。跑腿还在其次,把事主叫到一块说和,还总得花钱吃个饭,于长福说:“大伙有事儿愿意找我,说明信得着我,我就愿意办。事办好了,两边都高兴,我花多少钱都值啊。 ”

样本分析:与城市相比,乡村仍然是熟人社会,解决矛盾,人们更愿意依靠可信任的村里人做和事佬。比起法律手段的严肃与刻板,乡贤更了解乡土人情,更懂得分寸的拿捏,也有更多的办法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这正是和谐乡村建设中乡贤所承担的使命和他们存在的价值。

镜头四

好人的快乐

前几天,村里的老赵来找于长福,说家里的电话坏了,于长福一愣,“我也不会修电话啊。”老赵说,电话公司得好几天才能来修,你帮忙说一说,家里着急用。于长福帮着联系了电话公司,很快电话就修好了。

于长福厂里的打印机和传真机是免费给大伙儿用的,每年光A4纸就得花2000多元钱。近些年,村里的果树生产发展得很好,每年数千万斤水果下山销售,还有10多家油坊的产品要外销,于记门前的地磅,大伙随便用,不收费。

2010年,住在于家前院的莫志学遇到了难事,儿子莫全福驾车走在长春附近时肇事了,马上就得做手术。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啊,莫志学只好去找于长福。于长福当即从兜里掏出3000多元,“救孩子要紧,钱不用还了”。如今,35岁的莫全福虽然腿脚还有些不利索,但好歹命保住了,逢人就说:“是大姑父救了我的命,我都记在了心里,一辈子也不忘。 ”

于长福的家教极严,儿子已经当上副厂长了,管了一大摊子的事,可在家里从来都是规规矩矩的,不敢对父母有任何不敬的举动。于长福给家里人定了4条规矩,不许抽烟、喝酒、赌博,开车出村办事,遇上村里人必须捎上,不许空车走。儿媳妇杨阳说,当初答应这门亲事,不是冲着他家有钱,就是因为他家在村里有威望,人品好,村里人都高看一眼。

样本分析:乡贤首先是家贤。乡里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仅看他个人,还要看他的父母、子女。家庭和睦,父慈子孝,村里人才会信他、服他。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从没变过。□本报记者 张晓丽

这座穿心河上的小桥是于长福多方奔走募来善款修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