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常识

310国道石壕村交通肇事逃逸案(杜甫的石壕吏是什么意思)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王机霸 交通常识 时间:2023-04-11 15:49:16

310国道石壕村交通肇事逃逸案(杜甫的石壕吏是什么意思)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则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千古绝唱,把战火纷飞,百姓苦难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赶往华州任所。沿途目睹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带来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引起诗人的悲伤。在由洛阳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据考证在今天三门峡陕州区观音堂镇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如今,已过千年,当年杜甫路过的这样一个小村子,如今变化几何。有幸沿着当年诗人走过的两京古道,来到这里,去寻找逝去的痕迹。

石壕村地处崤函古道咽喉处,是洛阳通往西安、咸阳的必经之路。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石壕村夹在南北两座大山中间,依山傍水,东西一条沟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小村援沟而建,既像小街又像驿站,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石壕村就是古道上众多多灾多难的村庄的一个缩影。

唐代的石壕村,便是以石壕古道而命名的村名。宋熙宁元年(1073年)废硖石县设石壕镇,后又改为硖石关,驿所。可见,石壕一名由来已久。石壕村过去又叫甘嚎村、兴隆镇。相传历朝历代社会黑暗,百姓欲哭无泪,只有干嚎,因此当地人,就直接叫“干嚎村”,后来又盼望过上安居乐业的好生活,把“干壕”改为“甘壕”。建国后,由于唐代诗人杜甫在这个地方写过《石壕吏》,经当地村委请求上级有关部门,把村子的名字又改成了石壕村。

出了洛阳向西沿310国道驾车一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石壕村(位于河南省陕县观音堂镇)村口,村口立着一个古香古色的高大牌楼,在往里走几十步立着后世刻有《石壕吏》的一块碑。

村子是沿着崤函古道的两侧布局的,沿着这条已经是水泥路面的古道,找到了据说杜甫目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