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离婚不给抚养费有哪些法律依据,离婚以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1-20 14:36:06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离婚不给抚养费有哪些法律依据,离婚以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以下3个关于【离婚不给抚养费有哪些法律依据,离婚以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的信用卡逾期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信用卡逾期知识。

  • 离婚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离婚抚养费标准怎么判定?
  • 离婚后对方不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 最新夫妻离婚子女抚养费标准一览!满足这些情况甚至可以不给!
  • 离婚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离婚抚养费标准怎么判定?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间因为一些不和谐的元素而导致离婚,之后所面临的是一系列法律上的问题。比如财产问题、抚养权等问题。那么,离婚抚养权怎么判定标准是怎么样的呢?我相信你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四川和骏律师事务所梅莎律师解析

    离婚抚养权怎么判定标准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7、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8、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

    梅莎律师支招:

    离婚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1)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而抚养子女一方又能负担子女的大部分抚养费,那么可请求减少给付。

    (2)如果一方拒不交纳人民法院有关抚养费的判决或者裁定,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协助执行。

    如果一方不执行的是离婚协议中约定应给付的抚养费,另一方是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而必须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原协议约定为证据,请求法院判令对方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给付抚养费的时间

    婚姻法第二十一规定,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就可以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另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条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对于在校大学生,因有获取劳动收入的能力,一般认为不在规定范围内。但如学习等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无劳动收入,也可依法要求父母支付抚养费。按法律规定,抚养费应付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四川和骏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擅长银行、企业、民间借贷等各类债权催收,为当事人挽回数千万损失。代理诸多遗产公证继承、离婚案、交通事故、工伤等案件,经验丰富。为当事人讲解耐心、全面,受当事人好评。

    离婚后对方不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平时办理婚姻案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离婚了,孩子我抚养,对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现在随着社会发展,每个人更倾向于追求自由,不被家庭所束缚,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后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但有些无良的父母,在离婚后连最基本的抚养费都不想支付,这种行为是及其可恶的,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去解决。

    1.抚养费是作为父母必须支付给孩子,用于孩子日常生活、教育、医疗的费用,法律不允许以不认孩子或断绝父(母)子关系为理由不支付抚养费。也就是说只要是孩子的父母就必须支付抚养费,如果否认亲子关系的,要先做亲子鉴定,拒绝做亲子鉴定的,要承担不利后果,法院会认定亲子关系成立。

    2.关于抚养费的数额问题。抚养费的数额可以由父母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为月总收入的百分之20-30,无固定收入的按年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计算。也就是说你只要有劳动能力,能挣钱,就要给孩子抚养费。自己身患重病或实在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可以以其财产折抵抚养费。对外欠债,没有钱,经济有困难等这些都不是不支付抚养费的理由。

    3.关于抚养费的给付时间和给付期限。抚养费可以按月、按季度、按年支付,也可以一次性直接支付。一般给付到孩子满18周岁为止,但现在普遍孩子上大学时已经满18周岁,但还未能独立生活,时间可以往后推。

    4.支付抚养费的案件,不适用诉讼时效。

    5.不支付抚养费,可以拿着判决书直接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查封、冻结父或母账户,给付孩子足够的费用以满足孩子的正常生活。

    6.有人可能说,他不支付抚养费,我就不让他看孩子,以后老了不让孩子赡养他。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抚养费和探望权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不可混为一谈,即使不支付抚养费,也有探望孩子的权利。同理,也不能因为不支付抚养费,就不履行赡养义务。所以,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积极去争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新夫妻离婚子女抚养费标准一览!满足这些情况甚至可以不给!

    当今社会,夫妻离婚似乎已经成为家庭所要面临的常态化问题。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费就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抚养费一般是由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支付的,但是具体的抚养费数额,则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因素进行计算。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说2019全新的夫妻离婚子女抚养费标准!

    抚养费都包含什么?

    在离婚案件中,抚养费不单指生活费。

    《婚姻法》解释(一)第21条明确规定,“抚养费”包括三项: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

    ①子女的实际需要。

    ②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

    ③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子女的抚养费标准具体数额如何确定?

    根据司法解释,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可按以下标准支付:

    ①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②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③除了参照工资收入比例的标准外,孩子的实际需要以及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参照因素,如果教条的仅以工资收入的比例来计算孩子的抚养费是不妥的,因此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什么情况下离婚可以不给抚养费?

    【一】好商好量,达成一致

    支付孩子抚养费是夫妻双方的事情,如果一方不给抚养费,那么另一方肯定就得多支付抚养费,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条件保持不变。只要夫妻双方愿意,也就是说,只要夫妻一方对方不给、自己多给,那夫妻就可以协商解决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的问题。

    【二】撕破脸皮,告上法庭

    现实中夫妻常常就不给孩子抚养费难以达成协议,那就只能向法院起诉了。一般来说,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①给付方由于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确实无力按原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数额给付,而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又能够负担,有抚养能力的。

    ②给付方因违法犯罪被收监改造或被劳动教养,失去了经济能力,无力给付的。但恢复人身自由后,有了经济来源,则仍应按原协议或判决给付。

    ③直接抚养子女方再婚,继父或继母愿意承担子女抚养费的一部或全部。在这种情况下,负有给付义务的一方所承担的抚养费数额可以相对减少。但继父或继母不愿抚养的,生父或生母的给付数额不能减少。


    抚养费的支付方式

    在抚养费的数目确定后,涉及到一个如何履行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一次性给付

    对于这种给付的方式,虽然有人认为应谨慎使用,但目前因人们经济收入有显著的增加,工作调动甚为频繁,也考虑到法院的执行效率;在法院判决离婚涉及子女抚养费的,往往大多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被大部份当事人所接受。

    【二】定期给付和以物折抵

    定期给付一般以月或季或年给付,以物折抵往往适用于下落不明的一方。

    一次性给付或以物折抵一般是以十八周岁为底线,即具体数目是按月或年的抚养费的数额乘以将子女抚养至十八周岁为止,计算总数一次性给付完毕。

    来源:众和法律咨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离婚不给抚养费有哪些法律依据,离婚以后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是否是您想找的信用卡逾期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