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假离婚有哪些法律风险,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中的法定过错不包括( )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0-30 17:27:11

假离婚,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而因双方通谋或受对方欺诈而作出离婚的意思表示。

【案例】

汪先生夫妇之前已经买过一套房子,但又看上的了“龙湖地产”的房子。可在“龙湖”的房子按照规定首付要付百分之六十,这对小两口来说有点不能承受,目前还没有这么多现金。这时销售人员给汪先生想了一个主意,让汪先生和妻子假离婚,再用汪先生妻子的名义去买,这样买的话就可以付三成首付。

汪先生夫妇听了销售人员的话,十分动心,有了假离婚的想法。

于是汪先生将钱款转移给自己的妻子,随后两人便去办理了离婚手续。

妻子前往选房区交了购房定金,签了合同。因工作关系,汪先生当时并未陪同前去。

事后,就在汪先生美滋滋的准备找妻子复婚时,却出了差错。

妻子表示,并不想与汪先生复婚。

汪先生大惊,那我的钱呢?

妻子表示,那是离婚前你赠与我的,已经用来交了定金,而且房产证上并没有写你的名字,只写了我的。

汪先生走投无路,只能寻求法律援助。

夫妻之间假离婚需要承担什么法律风险

①“假戏真做”变真离婚

“假离婚”之所以被称之为“假”,原因在于夫妻双方在目的达到后还要复婚。但人的意图犹如肚子里的蛔虫,哪里会想到有几条。实践中,不乏有夫妻一方是想真离婚,为了骗取对方的配合而假借名目办理离婚的情况出现,当对方满怀希望复婚时,没成想却遭到无情拒绝:对不起,结不结婚是自愿的,我不想跟你复婚。这没啥说的,现代社会秉持“婚姻自由”的原则,人家不想跟你复婚,还真是一点办法没有。

②想再看一眼孩子,难

一般在离婚协议中,如果有未成年子女,双方都会约定子女的抚养权问题,民政局也会做出要求,如取得孩子抚养权的一方离婚后拒绝复婚,双方对子女抚养权的约定也就发生效力,在此情况下,未取得子女的一方在无特殊情况发生时就丧失了对子女的抚养权,以后再想看一眼子女,往往会因对方的百般阻挠而变得难上加难。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若双方在办理“假离婚”后复婚,由于夫妻双方又处于婚姻关系存续状态之中,之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达成的协议已经随着婚姻关系的接续而丧失效力,因此,一旦双方再离婚而子女依然未成年,原来对子女抚养权的约定应归于消灭,不再具有约束力,双方只能在再次离婚时另行约定,若约定不成则由法院进行判决。

③净身出户,一切从头再来

婚复不了可以不复,子女不让抚养也可以不抚养,在“假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争议最大的还是财产问题,而在双方签署的离婚协议中,不乏一方“净身出户”的情形,即约定双方的共同财产全部归一方所有,这种情况尤其多发在规避“限购令”的案件中。然而,当双方未“依约”复婚时,“净身出户”的一方无疑就亏大了,只能转过头来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离婚协议无效,或者要求撤销离婚协议,但实践中出现的案例却往往“不尽人意”。

④婚后共同财产变婚前个人财产,同样吃个“哑巴亏”

在此谈一个案例。甲婚前自有房屋一套,与乙婚后又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房屋。为了购买学区房,二人需要将上述两套房屋出卖,但为满足“满五唯一”的条件而避免交纳税费,遂办理“假离婚”,离婚协议中约定甲方婚前房屋归甲方,婚后共同房屋归乙方。毫无疑问,这种约定实际上使得甲对于婚后共同财产的份额全部给了乙。二人复婚后用各自出卖房屋的价款共同购买一套住房,但之后二人婚姻关系破裂,乙起诉甲离婚,并基于离婚协议认为婚后购买的房产属于婚前个人财产的转化(夫妻第一次离婚已对房屋进行了分割,房屋所售价款属于婚前个人财产),应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这时,法院可能会形成两种裁判意见:一种认为,房屋属于婚后购买,属于共同财产,应予均分;另一种则认可乙主张的观点。实践中,两种裁判案例均有发生,但无论是哪一种裁判结果,对于甲来说都是不利的,这个“哑巴亏”是吃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