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婚姻家庭制度是什么的综合,父母为子女结婚出资买房,到底应该怎么判刑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0-29 17:42:11

这个话题属老生常谈,由于各地判法不一、争议持续存在,所以至今仍热度不减。近期拜读同仁的公众号文章,参与盈科家事部律师的课堂交流观点的同时,产生一些个人观点,此文仅作探讨。


一、父母为子女结婚出资买房,原则上属赠与,是附有预期条件的赠与

1.不同于普通民事赠与,父母为子女结婚的出资行为与社会伦理习俗紧密相关

尽管法律上父母对已成年子女经济上不负有出资义务,但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婚姻家庭制度传统习俗,时至今日儿女结婚依然是为人父母头等大事,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为小夫妻结婚而出资购房,不论出资多少,以何种形式,都是对儿女组建小家庭的捐助,套用西方社会伦理并不符合我国国情,父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子女结婚购房的出资,本质上与彩礼等其他经济付出性质相同,是源自传统社会习俗的赠与,不违背公序良俗,因此发生赠与而非借款的法律后果。

2.父母为子女结婚出资的赠与推定为附条件赠与

赠与的法律属性为无偿的合同,为人父母并不具有理所当然的赠与义务,但在自愿原则下对子女结婚出资的赠与附有与之不可分割的条件,所附条件就是子女和子女配偶组成利益共同体的新家庭,要共度一生、白头到老、不离不弃,并不会预见中途发生离婚分割房产之变故。如果当所附法定条件消失时,这将严重违背赠与人的赠与意愿。此时出资的父母具有撤销赠与的条件,作为债权人/撤销权人身份,并以小夫妻离婚时的主张为侧重考量。虽然合同关系不适用身份领域,但赠与与预期的不可分离性毕竟客观存在,依然会影响司法裁判,尽管实现权利保护的途径不同。

3、赠与的撤销受身份法律关系羁束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了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其中第(四)项例外条款规定,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具有该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九条以结婚前后为时间节点做出进一步做出解释:“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个人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原则处理。”

当子女发生离婚事件,父母一方如果以子女离婚背离赠与初衷,适用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赠与,实际上并不符合撤销赠与的法定情形,上述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第二十九条以婚前、婚后时间节点作为利益平衡考量,会优先考虑婚姻内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二、在极少情形下可认定为借款

第一种情况为多子女家庭父母,由于经济能力局限,特别是过去农村,子女众多,父母既无经济能力为每个子女出资购房,又要兼顾到其他子女做到一碗水端平,避免财产分配不均,对某一子女结婚购房明确为借款,哪怕仅以口头约定,在法定纠纷事由发生后,作为债权人的父母主张借款的,法院优先考虑债权人的主张,将举证责任转移到债务人,由离婚子女二人举证属于赠与。第二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大多存在于一些家族企业的家庭结构以及再组家庭成员中。

赠与是合同关系,父母对子女结婚出资的赠与,因为不具有法定行使撤销权情形,法院又将以何种方式支持出资人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对涉及父母为子女出资形成的夫妻存续期间的财产,在子女婚姻离婚判例中比较复杂,但一般侧重于认定为对双方的赠与,在纠纷发生后提供的书面借款协议,当自己子女配偶方不予认可时,法院一般不予采纳。分析法律和司法解释精神可知,婚内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受到同等比重的考虑,要远大过对第三人债权利益的保护程度,实现这一途径的方法,就是法院采用举证责任的分配机制以及证据证明力大小判断予以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