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婚姻常识

什么椒婚姻家庭,这里人人过着“丧偶式婚姻”,单亲养娃引来全网羡慕:婚姻观好酷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婚姻常识 时间:2022-10-27 06:48:04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来是件挺浪漫的事,可在现实生活中,车房,彩礼,婆媳关系,孩子的教育……却成了围困人们的一堵城墙。


很多人把内因归于现实,但如果你看了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或许会稍微改变你的想法……



摩梭女人

Love and respect


最近考古的快乐源泉之一,除了“热搜体质担当”的苏醒,还意外发现了曾经在快乐男声做评委的杨二车娜姆。


如果穿越到2007年冠亚之夜,你会看到那时非常著名的名场面之一——冠军陈楚生和亚军苏醒拥抱过后,她兴奋异常,不仅拥抱了他们,还趁机亲了两个人的脸,一度让粉丝恨不得魂穿到她的身上。



说到她,很多人都记得她曾经在节目中有多特立独行,不仅毒舌,还感情奔放很爱帅哥,但如果你知道她是一名摩梭人,或许对她的种种“另类”也就见怪不怪了。


她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走出女儿国》,讲述了她的闯荡经历与爱情故事,同时也把一直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推到了世人面前



摩梭族,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母系社会,男不娶,女不嫁,他们以一种颠覆现代人认知却更为自由的方式生活着,也就是走婚。


彼此看对眼即可处成伴侣,男方夜里“秘密”到女方家里过夜,黎明前回到自己家生活,因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他们那里并不存在嫁女儿一说。


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人羡慕,也有人误解,有人甚至以为走婚文化意味着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但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摩梭文化,或许可以在纪录片《三个摩挲女子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外界眼中的摩梭山区落后、愚昧,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香港导演周华山却自称“在这里找到了心中的幸福与荣幸。”


在他们的社会中,我们或许能看到真正自由的男女关系,亦或是婚姻家庭的另一种形式。


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爱和尊重才是让关系走向良好结局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我童年十二岁时,我在这里举行了成丁礼。”


30岁的达史拉措回忆起自己的成丁礼时,语气仍难掩激动。


外婆告诉她那天一定要早早起床,姨妈还给她准备了四套新衣服,临睡之前,一想到自己即将要成为大人了,还有四套最漂亮的新衣服,她兴奋地根本睡不着觉。


“成丁礼那天,我在里格村走来走去,村里的老人都对我说‘今天你是大人了’。”对达史拉措而言,成丁礼是她人生当中最高兴最激动的一天


可对于长期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的人而言,想要举办“成丁礼”,那简直是一种痴心妄想。


“你一个女孩算什么丁,你最多算半丁”,嘲讽中藏尽了无数女孩的心酸:原来在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眼里,女孩永远算不得一丁,甚至算不得一个人。



而在摩梭人这里,并没有那么浓重的性别意识,他们重女,但并不轻男。


达史拉措怀孕生产前夕,曾有朋友打来电话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她当时没有留意,生产过后才想起这件事,便问母亲孩子的性别,可母亲也未曾留意,还奇怪她为什么问这个。


“当时只注意了手和脚怎么样,没有注意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



在主流社会中,这样的说法听着或许荒谬,即便不重男轻女,但对孩子的性别难道没有一丝好奇吗?


但在不刻意强调性别的摩梭人心中,孩子的健康,母亲的平安,远远大于孩子的性别。


除了性别平等,摩梭人在爱情上也坚持两性平等。


提到孩子的父亲时,达史拉措很不理解外界界定的“物化对方的意识”。


“如果我听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怎么能说他是我的什么,我是他的什么。


我是我,他是他,最多我会告诉别人,他是孩子的爸爸。”



他们的爱情朴实真诚,也不存在所谓的性别压迫,现代人的处女情结,在摩梭人眼里却是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


“看女人不要看脸,要看她的心,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看人不能这样看,对女人要很尊重,不尊重妇女,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偏偏外界对他们崇尚的爱情观产生了巨大的误解,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们的爱情不需一张纸证明,而是用“走婚”的形式结合,自由且包容。



“很多游客以为走婚是很随便的,来到这里只要看上了女孩子都可以走婚,很多游客一天到晚都想跟摩挲姑娘走婚,我们就会很客气地跟他说,你那么自信吗?你那么有魅力吗?你以为你那么帅吗?”做导游的车拉措不屑说道。


话虽质朴,但却和杨笠脱口秀中讲的“普信男”性质一样。



他们以为走婚就是一夜情或者群婚,这曾给摩梭人带来莫大的苦恼。


车拉措就曾遇到过对摩梭女人心存偏见的男游客,玩体验摔跤项目时,这些男游客会会趁机占她便宜,故意压在她身上不起来。


她可不会惯着他们,“摔不赢我也要狠狠地摔,让他筋疲力尽,我才能心情舒畅。”


甚至还有男人开价,问能否和她“走婚”,要强的车拉措直接打了他两个耳光,还被她的朋友达玛狠狠骂了一通。


“在泸沽湖,有钱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想要那种给钱的走婚,你不要到泸沽湖来,你们家乡肯定比我们这边多。”


比起金钱,他们更注重对方的品行。


实际上,摩梭人践行的“走婚”制度,对爱情的忠诚度要比外界的人想象得更高。


在那里还没被汉族文化渗透前,他们没有结婚的概念。


喜欢一个人,就直接和对方走婚,“走婚是很自由的,男方不会管女方以前的事情,主要是两个人的感情。”



摩梭人的爱情比较纯粹,他们心里想的不是利益交换,只是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伴侣,如果不爱了,那就好聚好散。


达史拉措曾被导演问过现代社会婚姻最常见的一个问题:要是另一半出轨了,那怎么办?


“那没办法,他的心都离开我了,还把他绑在我身边干嘛。我还有这么大一个家,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说到这或许会有很多人质疑,那是没有孩子,有孩子看你还能这么潇洒么?


实际上,摩梭女孩之所有有这种从容的自信,离不开家族对她的接纳和尊重。


在摩梭村寨,没有逼婚催生,如果你有喜欢的人,长辈甚至还会暗中帮忙创造相处的机会。


但如果你不愿意走婚,家人也不会逼迫,“我的两个弟弟,一辈子都没有走婚,年轻人到了年龄可以走婚,不走婚长辈也不会催。”


而嫁给汉族人的摩梭女孩,也不会被自己家族视为“泼出去的水”。


达史拉措嫁的就是一个汉族人,按照汉族习俗,男方要给女方彩礼钱,却被他一口拒绝,“我不赞成这个意见,为什么?因为我不是卖女儿,你们高兴的话,你们就成一家,但我的女儿还是我的女儿。”


他认为给了彩礼就是金钱的关系,而不是人的关系,“我坚持不会做金钱的奴隶。人与人的关系要和睦,你有我,我有你。”


父母感情的变化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在摩挲的孩子从来都不会缺爱。


摩梭是生活在一个无夫无父的社会,在那里长大的孩子,自小都是随母姓,并由母亲家族一起抚养。


84岁的奶奶阮苦达度家里有七口人,三个母亲,一个舅舅,三个姊妹。


她的姊妹没有子女,而她则生了三男两女,姊妹便和舅舅一起帮忙抚养她的孩子。


在现代人正深陷“丧偶式婚姻”的泥沼中无法挣脱之际,摩梭女人却不喜欢夫妻住在一起,“我们不重视‘丈夫’这回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方不用承担父亲的责任。


父亲会在孩子满月时来认,节日时也需要送来衣服和礼物,如果女方家里需要人干活,他们也要来女方家里帮忙。


只是除了抚养自己的孩子,他们更偏向于自己的侄子侄女,除了以舅舅的身份帮忙抚养亲姊妹的孩子,工资也要上交给自己的母亲,并由母亲分配。


即便男女双方不组建成一个家庭,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也不会因此崩塌。


比起现代人结婚总是自嘲难以跨过“七年之痒”的坎,他们却说“男女双方不组成一个共同家庭挺好的”。


“好像永远都处在新婚阶段,感觉特别好,对两个人的感情也很好,白天可以和你最亲的人生活在一起,晚上又可以找到自己最心爱的人。”


外界眼中的摩梭人愚昧、贫穷,至少在感情这件事上,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高洁富足。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虽然当地经济条件稍微好了一些,交通也发达了一些,但摩梭文化也在不断流失,很难挽回。


可用评论中一位摩梭人的话来说,不管怎么改变,摩梭人男女平等,女性自立自强的这些特点都没有改变。


在他们心中,这些特点比走婚更值得骄傲。


摩梭虽是母系家族,且都是女人做当家人,但她们当家并不当权。


家里的活从来都不会推诿,砍柴、喂猪、放马、煮饭、还要管小孩......,辛苦却不会抱怨。


“谁能干谁就做,是很自然的事。”


但他们并不是像现代的家庭主妇那样一味付出却不被尊重,“当家人最辛苦,所以也最受人尊重。”


女性地位高,可并不代表男性地位低。


在摩梭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上的玉皇大帝,地上的摩挲舅舅,他们在母系家庭中享有男性的崇高荣誉和地位,充当着父亲的角色。


摩梭人对于爱情自由、男女平等的认知或许不是刻意为之,但他们的生活却让人不禁深思:原来男女关系,甚至婚姻家庭的构成还存在另一种可能。


有人甚至在评论中大加赞赏:这里简直是思想精神的天堂,以爱情的名义走婚,不爱了可自由散伙,有孩子也不用担心没人抚养,每个人都很自信、自由且相互尊重。


纪录片中,导演最后问车拉措“婚姻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她认真思考了一下,笑着回答说:“不知道。”



是啊,现代很多年轻人说起婚姻总是一肚子的苦水,未婚未育的人时刻面对逼婚催生,已婚已育的人夹在事业和家庭中进退两难。


但无论是男是女,在婚姻感情中都不要把对方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男人不要一味享受婚姻带来的红利,女人也不应过分依赖对方。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才能有勇气做自由的飞鸟。


我们或许不能学习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但学习他们“给予对方充分的爱与尊重”的文化,让婚姻从此不再沦为爱情的坟墓,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