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贷款逾期

16年“信用工程”开花结果——来自我省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县”上杭县的调查报告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神仙哥哥 贷款逾期 时间:2022-11-11 14:30:46

东南网1月2日讯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既需要物质、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和支持,也需要与之配套的信用环境和信用服务。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在贷款利率、额度、手续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政策优惠,体现守信价值”。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十多年来福建农信始终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纳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和十二项金融支撑工程,持之以恒,扎实推进。

至2018年11月末,福建农信共评定信用户220万户,占目标农户总数的53%;信用村580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4%;信用乡(镇)321个,占乡镇总数的27%,创建一个信用县(上杭县),并对信用户推行贷款优先、额度优先、利率优惠等“三优”服务,将金、银牌信用户纳入授信“白名单”,推行“整村授信”服务模式,让信用户拥有更多的金融可得性和获得感。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福建农信践行“信用为本”“以农为本”的农信文化的生动实践,也滋养了福建农信业务发展。至2018年11月末,福建农信资产规模达8323亿元,存款余额6334亿元,人民币存款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并以占全省13%左右的存款发放了全省近20%的涉农贷款、50%的农户贷款、20%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40%的涉林贷款和80%以上的扶贫小额贷款,在支农支小、扶贫扶绿、助力民生等领域实现17个“全省第一”。

近日,在全省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县”授牌仪式上,福建省农信联社主任张镇雄表示,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是福建农信金融服务的重大改革,更是福建农信践行中央、省委省政府加强诚信建设、健全诚信机制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广大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福建农信将认真总结、大力推广“上杭经验”,继续坚持政府搭台、部门支持、农信主推的工作机制,为促进乡村振兴和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12月19日,福建省农信联社、龙岩市政府联合授予上杭县2015—2017年度“农村金融信用县”荣誉称号,上杭成为我省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县”。

2002年以来,上杭县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载体,全面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诚信和县域经济稳健发展。

截至2018年11月末,上杭县共评定信用户53728户,占全县农户数的53.43%;信用村(社区)312个,占比90.7%;创建信用乡(镇)20个,占比90.91%。

至2018年11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51亿元,同比增加22.79亿元,增长11.4%。不良贷款率0.65%,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全县344个行政村(社区)中有221个行政村(社区)无不良贷款。

闽西是红色农信的诞生地、农信初心的发源地,红色金融和共和国金融的起点。而今,在“农村金融信用县”的创建活动中,上杭县这片红土地正呈现出乡风文明、经济繁荣、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多赢局面。

信用有价“贷”来“真金白银”

“有了‘信用村’这块牌匾,村民们贷款不愁啦!”五龙村副主任、返乡创业青年廖炎河说。2018年12月25日,走进距古田会址不远处的黄酒文化博览园,只见这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客家祖屋内,摆放着一排排酒缸,不时飘出阵阵酒香。

2013年,廖炎河大学毕业后回到古田镇五龙村,传承父亲手艺办厂酿酒。“客家米酒经独特工艺酿制而成,被称为‘红军可乐’,十分畅销,但需要多年窖藏后方可上市。创业初期投入大,没想到无需抵押,凭借家庭信用评分高,我轻松获得农商银行7万元贷款。今年被评为银牌信用户后,授信额度提高至20万元。有了资金支持,酒厂规模由家庭小作坊一步步扩大,通过微店年销量已近一万公斤。”廖炎河笑着表示,五龙全村284户1100多人,村风正、民风淳,已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信用村”。

在上杭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企业凭借“信用”这个无形资产,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2018年12月16日,福建优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喜获AAA级信用企业牌匾。“这里气候适宜,生姜品质好,下个月日本客商要来洽谈保鲜姜出口。新的订单马上要来了,我们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有了这块信用金牌,可以继续享受农商银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利率优惠的‘三优’政策了。”公司副总华志武开心地表示,“AAA级信用企业利率下浮5%,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又获得政府贴息,利率仅比传统的抵押贷款略高一点。”

优创农业地处上杭蛟洋工业开发区,是一家从事生姜精深加工、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综合性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公司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辐射带动5000多亩生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收购生姜需要大量流动资金,随着信用级别的提高,企业从农商行获得的贷款由2013年的270万元、2014年的675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915万元,2018年实现产值6600万元,较2017年增长12%。

来自上杭农商银行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11月,该行共发放农户贷款41255户32.55亿元,其中信用类贷款50000多笔18.23亿元。90%的涉农贷款为30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

政府搭台解农村金融困局

银行“难贷款”、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农村金融难以突破的瓶颈。上杭农商银行一位老员工回忆说:“当时我们员工少而贷款农户多,难以掌握信贷农户的基本情况、贷款需求和还贷能力等信息,所以不敢放贷。即使放贷,也得逐一核实农户情况,办理手续较为繁琐。加上少数农民信用意识差,不按时、不积极还贷,导致不良贷款率总是很难降低。”

“‘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打破这一困局。”上杭农商银行董事长廖桥生表示,“信用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政府搭台、各方联动,经过1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打造了一条坚实的信用信贷服务链条,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2002年,抓住上杭县开展信用单位、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之机,上杭县农村信用联社(上杭农商银行前身)率先发起以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户、村、乡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工作,并出台“贷款优先、服务优先、利率优惠5%至10%”的信用优惠政策,及时、足额地满足守信农户的生产发展资金需求。

此举得到了上杭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提出打造“信用上杭”的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信用创建工作。为调动各乡镇信用创建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从考核机制和奖励上双管齐下,将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并专门拿出资金对信用村(社区)和信用乡镇给予奖励。

2004年3月,全省首个信用乡(镇)在下都乡挂牌。“为了争取这块金字招牌,党政班子真是铆足了劲。”时任下都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林南桥回忆说,对于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不想还贷的,乡村干部和信用社员工轮番上门去苦口婆心做工作,动员其亲戚、朋友去做工作,让他们按时还本付息。对于生活非常困难确实没办法还贷的,由亲戚、朋友或

者村里、乡里借给他先还清贷款,一户一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全部村都成为“信用村”,并最后争取到信用乡(镇)的荣誉。

2010年10月,上杭县政府批转了县人民银行呈报的创建金融信用县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创建办,挂靠人民银行,把农村金融信用工程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部署,形成政府主导、银农联动、各方配合的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局面。

据统计,2003年以来,上杭县共投入财政奖励资金2000万元,有关部门积极协助金融部门开展各类“清非”专项行动,历史村级旧欠款和公职人员不良得到有效清理,为“农村金融信用县”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档评级实现快速精准授信

村民邱李生新建的三层楼房正在铺钢筋、打楼板。2016年,得益于政府的扶贫政策,邱李生一家易地搬迁至集镇附近,但开始只建了间25平方米的小屋。此前,他们全家住在离镇上13公里的达理村,大儿子从小残疾,家里除养些鸡鸭外,夫妇俩起早摸黑干农活依然经济拮据。

2016年,邱李生在农商行获得免抵押、免担保并由政府贴息的5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买了200多只鸡苗,由大儿子在老家照看。当年6月底,农商行推出家庭信用贷,被评为信用户的邱李生成为第一批受益者,获得9万元贷款,如今养殖规模扩大一倍。“养鸡一年收入约2万元,我们夫妻两人就近到龙湖工业区上班,每人每月都有3000多元收入,加上小儿子到厦门务工,已实现脱贫啦。”他掰着手指算到,脸上露出灿烂笑容,“明年底新房建好后,准备在一层开个小卖铺,把大儿子也接来住。”

在上杭农商银行蛟洋支行,邱李生的信用档案显示:个人品性良好,信用状况良好,有多年养殖经验,收入中等,信用得分83.5分。据悉,蛟洋全村986户,评级A以上信用户746户,其中有450户从农商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余额3000万元。

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是信用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主要内容,但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面临居住分散、流动频繁、经济收入不稳定等挑战。上杭农商银行大力推广“垄上行”金融服务队品牌,传承“背包银行”精神,客户经理手持PAD等移动终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挨家挨户采集数据,全面掌握农户家庭、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情况,并利用省农信联社自主研发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信息建档系统,逐步实现农户信息的电子化、系统化精准建档、精准评估。

为了让有合理需求的农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贷支持,上杭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办事效率高的优势,对信用乡(镇)、村和信用户,简化贷款手续,做到“优先满足、随还随贷、随到随办”。至2018年11月,上杭农商银行精准建档客户117148户,共评定信用户53728户,近半年来已对17320户客户进行授信。

人民银行上杭县支行行长邱永春表示,上杭农村信用工程已逐步形成了从农户建档→信用户评定→创建信用村→创建信用乡镇的一整套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实现“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我们严格准入,信用乡镇、村需由人民银行初审,征求纪检、法院、综治等部门意见后,报县政府审定、授牌表彰,并实现年检淘汏、动态管理。”

信用花开结“金”果

通过开展信用创建活动,上杭广大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三好”的喜人局面:谈项目的多了,谈科技的多了,谈致富门路的多了;吵架赌博的少了,说长道短的少了,不讲信用的少了;村风民风好了,社会治安好了,信用环境好了。

上杭县县长王波认为,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上杭的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信用成为广大群众最珍视的财富。“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受益,失信吃亏”的诚信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上杭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通过对信用评级高、信誉好的农户在信贷政策上给予优惠,让守信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了保障,使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守信的甜头,为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954元增加到2017年的15480元。

农户信用意识显著提高。村民以评上“信用户”为荣,许多村组、农户为争取早日挂上“信用牌”,主动到银行偿还所欠贷款本息,实现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根本性转变。上杭农商银行每年对信用户的利率优惠达1000多万元,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守信红利。

村“两委”凝聚力显著加强。通过开展信用创建活动,使各乡镇和村两委认识到信用建设的重要性,纷纷把信用建设当作一项凝聚人心的民心工程来抓,积极配合银行做好贷款调查、农户建档等工作,主动为农民贷款牵线搭桥,督促村民及时还贷,农村基层组织的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社会诚信意识全面加强。相关部门与农商行联手,共同开展“信用党员”“信用计生户”“信用妇女”“信用青年”等创建活动,在全县推出一大批信用典型,营造了良好诚信氛围,有力推进了“信用上杭”建设。

“打造信用高地,产生了资金洼地效应,吸引了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往上杭倾斜,金融为民得到有效践行,促进了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据邱永春介绍,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540.14亿元,比年初增加64.96亿元,增长13.67%;低成本表外业务融资总额225.16亿元,较年初增加52.63亿元,增幅30.51%。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作为我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创建的龙头,上杭农商银行连续多年被省农信联社授予“业务增长十佳行社”“经营管理十强行社”称号,并跻身“中国普惠金融十佳县域银行”。截至2018年11月底,上杭农商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15.72亿元,居全县各金融机构之首;各项贷款余额52.95亿元,市场份额占比26.71%,居全县第一,是2002年的18.32倍;近年来累计贡献税收7.49亿元。

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有力支持了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2017年,上杭首次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2018年,上杭县连续三年获评“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

王波表示,上杭县将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加大诚信建设宣传力度,完善创建机制,加强部门创建联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诚信上杭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