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常识

司法局能找律师嘛,律师打赢官司

来源: 法律常识 作者: 法律常识 时间:2022-11-30 22:44:26

从1979年我国恢复律师制度至今,全国律师数量已经从最初的二三百人突破了42万人,律师服务也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老百姓不用再排队请律师,甚至在公共法律服务的快速发展下,打个电话就能找到专业律师答疑解惑。

找律师业已成为社会大众寻求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律师制度恢复40年来,律师行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律师制度恢复第一案

律师行业从恢复到发展的历程,没有人比85岁的周纳新更清楚。作为律师制度重建后北京回归的第一位律师,周纳新见证了40年来律师行业从无到有,一路发展壮大。

据周纳新回忆,在1979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律师行业已完全不复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律师制度作为法治建设的需要,才开始恢复重建。

当时负责律师行业重建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位副院长,想起了上世纪50年代就在律师行业工作,现已经转行到劳动局的周纳新,“三顾茅庐”将她请了回来。律师行业的“星星之火”便在法院一间办公室颇有些寒酸的角落里“燃烧”起来。很快,周纳新代理了律师制度恢复后全国第一起刑事案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个工人因偷了他人七辆自行车,再加上公家一条毛毯、四百米电线等被提起公诉,周纳新是他的辩护律师。

“虽然案情挺简单,但因为是第一案,意义非同寻常。”周纳新还清楚地记得,法院专门在大礼堂开庭,下面坐着几百人,大多是法律领域的,还有不少老百姓旁听。说是庭审,其实更像是一堂刑法、刑诉法的教学课。开庭都有哪些程序、法官、检察官该说什么,律师如何辩护,都要借此案为今后的庭审立个标杆。《人民日报》庭后专门对此案做了报道,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了律师制度。

为“坏人”辩护不被理解

94岁的老律师蒋维正39年前办理的一起故宫盗宝案备受社会关注。

1980年2月1日,越狱的惯偷陈银华在故宫养心殿里看到了一枚硕大的“珍妃之印”。他藏身厕所,趁夜下手盗窃,结果触发了故宫值班室的警报器,最终在故宫城墙上被抓获。

陈银华之前已经犯了多起盗窃案,服刑未满越狱,潜入故宫再次行窃是准备捞够资本从此跑路。有人认为,这样劣迹斑斑的人,一定要处以死刑才行。

作为陈银华的辩护人,蒋维正律师认为,判死刑是不妥的。因为当时刑法规定盗窃罪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在法庭上,蒋律师坚持罪刑法定的原则,向法庭据理力争。最终,法院依法判案,判处陈银华无期徒刑。

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对于犯罪怀有最朴素的憎恶,他们大多还无法意识到,一个“坏人”也有合法权益,以及律师维护它的意义。因此,社会上对律师也颇有微词,觉得律师都是替坏人说话。

打12348就能找律师帮忙

律师制度重建初期,找律师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当时,全北京只有一个律师从业机构,名叫“法律顾问处”。直到1982年,北京律师行业有了民事律师事务所、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律师业务才从单一的刑事辩护发展到离婚、继承类民事案件和一些经济纠纷。

随着改革大潮涌起,律师事务所从国办性质发展到合作制、合伙制,像雨后春笋一般增加,律师队伍也迅速壮大。截至去年底,全国律师已达42.3万人,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律师大国行列。与此同时,老百姓的法律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有了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律师。

经过了40年的发展,律师早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打一通电话就能找到专业律师免费答疑解惑这是律师行业及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给每一个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文章